中国残联王新宪接受专访谈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
“普惠”加“特惠”,“两个体系建设” 根本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
——专访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新宪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 余晓洁)中国有8300万残疾人。如何让这些因身体残缺而需要帮助的人衣食无忧、居可蔽风雨、发展有机会,共建小康与和谐社会。共享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记者28日从在京举行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五届主席团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获悉,2010年,我国将全面启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了使残疾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我国将制定和落实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哪些特惠政策?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新宪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中央文件为残疾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地方的快速落实行动让我们信心十足”
2009年,尽管有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获得了丰硕成果。社会保障方面,62.1%的城镇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2.1%的城镇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上升到94.4%,917.5万城乡贫困残疾人得到社会救助,521.8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但是,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服务体系十分薄弱。2009年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表明,一半多的有就业能力且在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尚未就业,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9%,40.5%的城镇未就业残疾人和76.9%农村未就业残疾人靠家庭供养,49.5%的城镇残疾人和65%的农村残疾人需要生活救助。”王新宪表示。
2009年3月召开的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将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的核心内容和残疾人事业的重大任务,要求制定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为两个体系建设打好制度基础。
“中央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大部署为残疾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截至目前,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央文件、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目标明确、高起点、出实招,为地方残疾人事业的长远发展勾画蓝图、创造有利条件。地方的务实而迅速的落实行动,快速反应让我们对落实7号文件的信心十足。”王新宪坚定地说。
2009年是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准备之年,中国残联确定13个省作为两个体系建设重点联系省,确定江苏、湖北、陕西为省级试验区,广州、武汉、成都为专项试点城市,为两个体系建设提供了富有成效的先行先试经验。
在江苏,很多残疾人感受到了“真实惠”。57个示范性残疾人托养机构建成,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建立,全省106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了残疾人康复中心全覆盖的目标,300万元对残疾人专职委员公益岗位补贴的专项经费协调到位。
在湖北,省级和地方财政共投入1亿多元,启动实施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对全省7544名0至6岁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
陕西省积极落实新农保试点,省政府出台具体措施,对重度残疾人按其缴纳最低标准的保险费由省财政全额补贴;中度和轻度残疾人参保缴费可由市县财政给予适当补贴,所需资金市县财政负担。
“两个体系建设,‘普惠’与‘特惠’相结合,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的根本措施”
2009年12月23日,数九的第二天,安徽全椒县大墅镇黄集村村民高龙叶的家。这是特困户中的特困户,41岁的高龙叶重度肢体残疾,妻子邓广燕重度智力残疾,生活十分拮据。就在这样一个数九严寒的日子里,这个可以说一贫如洗的家中传出了久违的笑声。
“过去靠亲戚邻居接济过日子,现在有了政府特殊救助。一人一月30块钱可能在城里算不上什么,在我们这样的家庭。30块钱代表的东西可多了。它代表一天一斤米,一个月一顿肉,一年一件新衣裳。”老实巴交的高叶龙从口袋里掏出残联同志送到他手里的“特困救助”的红本本,操着土话激动地说。
称不上富裕的安徽省,将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纳入民生工程,全面摸查重度残疾人底数,投入1.69亿元,使39万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在享受低保的基础上,城市和农村分别再享受每月50元和30元的救助,解除了这些特困残疾人的衣食之忧。这将成为一项长期实行的制度。
干了二十几年残疾人工作的王新宪告诉记者,不可否认的是,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受教育保障、就业保障和医疗康复保障仍然是残疾人#p#分页标题#e#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就是要通过两个体系建设,通过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普惠”政策以及针对特殊困难人群的“特惠”政策,尽一切努力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财政部、中国残联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特殊教育;特别是拓展了残疾人义务教育范围,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对孤独症、脑瘫和重度残疾儿童等实施义务教育;针对特殊教育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完善特教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随班就读质量、多种形式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对于一个国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弥补残疾人教育这个薄弱环节,对于残疾人而言,教育是他们拥有自尊、赢得就业,享受正常生活的前提。对孤独症、脑瘫和重度残疾儿童等实施义务教育可以说是特殊教育的重大突破。”王新宪说。
养老难,农村人的养老更难,农村残疾人的养老难上加难。2009年,农村百姓的多年期盼――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试点。这也是关系农村残疾人切身利益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中国残联加入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反映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参与方案研究和试点工作。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我们还及时下发了作好残疾人参保工作的通知并召开现场会,指导各地加强对残疾人参加新农保优惠政策的落实。目前,各省正在制定的实施办法普遍强化了国务院指导意见中的特惠政策,有些地方在非重度残疾人参保和享受基础养老金年限等方面还有些新的突破。”王新宪告诉记者。
比如,在陕西省宝鸡市,7万余名残疾人参加了新农保,1.5万多名60岁以上农村残疾人已经每月领到了60元以上的养老金。
“2010世博会、亚残运会、全国特奥会,中国残疾人展示才华的舞台将越来越宽”
关注残疾人事业的人不会忘记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残疾人运动员为全人类奉献的一个个激动人心的超越梦想的瞬间;也不会忘记今年11月“生命·阳光”第七届残疾人专场汇报演出晚会上,残疾人艺术家讴歌生命的顽强与尊严,唱响社会和谐的主旋律的独特魅力。
“2010年,残疾人会有展示自己才华更宽广的舞台。”王新宪说,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广州2010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和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都将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历史上规模最大、预计参观人数最多的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办。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是世博会158年来首次设立的残疾人馆。全力办好生命阳光馆,向世人描绘残疾人兄弟姐妹更加美好和谐的未来生活,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了解中国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权益保障成就的窗口。
广州亚残运会将于2010年12月12日至19日在广州举行,共设竞赛项目19个,预计将有45个国家的约四千名运动员参加,这是继北京残奥会以后又一次残疾人体育的盛会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盛会。
“我们将做好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组团参赛工作,并协助组委会做好组织、竞赛、志愿者服务等筹办工作,使亚运会、亚残运会同步筹办、同样精彩。第五届全国特奥运动会将于2010年9月在福建福州举办。我们有信心确保赛事精彩圆满成功。”王新宪说。
中国残疾人是世界残疾人家庭中的一员。中国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首批缔约国,将按规定于2010年8月之前向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提交首份履约报告并接受审议。
王新宪表示,履行《公约》是我国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对残疾人事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中国残联将全力配合国务院残工委做好履约报告的编撰工作。
“2010年是执行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任务的最后一年,任务很重,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差距和薄弱环节。”王新宪坦诚地说,全面启动两个体系建设,对残疾人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始终与残疾人血肉相连,各级残疾人组织与残疾人事业一样与时俱进,保持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