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因为关注患自闭症儿童而去看《海洋天堂》吗?
一部影片的选题和宣传,对影片的市场前景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如果选题不准,宣传没有找到合适的卖点(两者往往互相关联),在市场上遭遇尴尬是不可避免的。《海洋天堂》似乎就遇到了这一问题。
就选题来说,《海洋天堂》以一个孩子患有自闭症的父亲为主人公,叙述的是父子之间相濡以沫的感人故事。以父子之间的感情为主线编织故事,并非什么新鲜角度,新的是儿子患有自闭症,而父亲则患了癌症不久于人世。这样的选题有问题吗?表面看来没有,但如果把这一选题放进当今的中国市场,问题立刻显现出来了。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是一个以娱乐为主,间以个别主旋律(如《建国大业》)的市场。主要的观众群也是一批以到电影院找乐为主的观众。应该说,没有多少温情和公益的空间。因而类似《海洋天堂》这样的影片,没有广阔的市场,找不到自己应有的观众群也就不足为怪了。《岁月神偷》似乎是一个例外,但实际上它与《海洋天堂》完全不同。《岁》瞄准的是一批怀旧的观众(而且主要是香港观众),它所讲述的故事也相对更平实可信,即使煽情也谨慎地控制在生活化的范围之内,而没有失之过分夸张。况且,几位主人公的表演也质朴可爱,为影片加分不少。相比之下,《海洋天堂》的劣势就十分明显了。首先,选择李连杰来挑大梁、演父亲就是一个失误。李连杰作为武打片明星,其成就有目共睹,无需赘述。但让他来演一个以情感戏为主的父亲,就有些勉为其难。况且,他与文章的年龄差太小,很难让人相信两人是一对父子。如果儿子的年龄小一点(例如十五、六岁),再选一位合适的、会表演的小演员来演,相信一定会更感人一些。可惜,编导者在一开始就把儿子的年龄定位于文章这么大的。两个大老爷们对戏,怎么能吸引人们到电影院去看呢?除非是李连杰的铁杆粉丝。
由于影片选题存在上述问题,演员的选择又出现偏差,宣传时就很难找准卖点。即使大部分媒体几乎一窝蜂的予以宣传报道,影片还是很难把人们“忽悠”进电影院。例如,媒体所大肆炒作的关心患自闭症的孩子,我相信,就不会有多少人响应(除了一部分患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和有关人员)。试想,在就业、房子等现实问题多如牛毛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因为关注自闭症孩子而进电影院呢?更何况看电影的大多是七零后、八零后和九零后?他们即使有孩子也不过才几岁、几个月,让他们关心患自闭症的孩子,现实吗?所谓公益性更是一个难以撬动市场的说法,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你把观众看成什么人了,热心公益事业的道德楷模和慈善家吗?
正因为从一开始就定错了位,演员又没选准,加上后期宣传放大了影片与市场的错位,导致影片只能赚来媒体上的一片喝彩,而很难收获观众更多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