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让弱视自闭弃儿找到欢乐
■ 陈均寒常常跟着养父母外出旅游,增长见识
采访郑以伟一家,源于一个误会——不久前,在“集善工程启明行动”的白内障患儿手术中,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李晓雪询问11岁的病童陈均寒之前是否做过手术,病床边一个长相与孩子很像的中年男子想了想说:“好像以前做过一次。”李晓雪心生纳闷:“这个爸爸怎么连儿子以前做没做过手术都不知道?”听了男子的解释,误会才解开,原来他们虽然长得相像,而且两人的姓在上海话中读音相同,常被旁人当成亲生父子,但陈均寒实际上是郑以伟夫妇义务照顾8年的弃儿,所以他们对以前的情况并不都清楚。
为寄养孩子结为夫妻
2002年,郑以伟和当时的女友唐美芳在一家福利院做义工时,第一次见到了不言不语只会哭泣的均寒。福利院负责人说,均寒双眼都有先天性白内障,智力较低,还有自闭症症状,出生14个月后被抛弃。
唐美芳动了恻隐之心,对均寒格外关照。小均寒虽然表面没什么反应,但每次要离开时,那种像初生小猫寻找妈妈一样的执著目光,都让唐美芳的脚步格外沉重。夏季,均寒全身长痱子,还因为营养不良皮肤瘙痒,晚上挠个不停,一夜不能安眠。唐美芳实在舍不得,便与郑以伟商量后,把孩子每周接回家照顾几天。
2005年,院方要把均寒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转往其他福利院。唐美芳和郑以伟感到一对一的护理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萌生收养念头,并为此结束爱情长跑,特意办理结婚登记,以符合寄养家庭的条件。
从不会说话到头头是道
2005年,是小均寒“一辈子不会忘记”的一年。这一年,他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喊“爸爸妈妈”了;这一年,通过手术他的视力有所好转,能入读盲童学校了。
说到读书,这是郑以伟和唐美芳一开始最担心的问题。他们最初照顾均寒时,他连肚子饿都不会主动说,教他从1数到5,竟花了一个多月。对这个特殊的孩子,他们谁也没有现成经验,只能凭着一颗爱心和胜过平常父母数倍的耐心,摸着石头过河。从均寒3岁开始,唐美芳辞职专门在家照顾他,夫妻俩常陪均寒出门散步,还不断外出旅游,让他接触大自然,了解社会,敞开心门。终于,均寒从只能嘴唇嗫嚅却说不出话,到可以说出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了。
更难得的是,过去一讲话就紧张的他还学会了头头是道地分析问题,也会幽默地和大家开玩笑。有时,郑以伟故意逗儿子“爸爸妈妈被你这只垃圾股套牢了”。均寒竟然还能将爸爸一军:“我本来就姓郑,不是你扔在外面的嘛?”或者信心十足地说:“垃圾股以后会变成绩优股的!”
有过不幸更懂得感恩
除了教孩子知识,培养他做工艺品、织绒线、吹笛子、画画、跳踢踏舞等兴趣爱好,夫妻俩更加重视“爱的教育”。从均寒第一次问起身世,他们就如实说出他被抛弃的实情,但是,他们要强调的是,这不应该成为他自暴自弃或自私自利的借口,相反,他更应该有一颗对社会的感恩心。为了培养他,他们在家里饲养小动物,还经常带他参加公益活动,或回到当初的福利院,给孩子们上课、唱歌,喂他们吃饭。
在潜移默化中,均寒变机灵了。家里的东西放在哪里,他一清二楚;妈妈一个眼神,他就跑到抽屉前取出她要用的东西;爸爸说要去买东西,他会自告奋勇代劳,所以,亲戚们都昵称他为“小管家”。汶川地震发生后,小区组织捐款,均寒也主动捐出零用钱。这样的变化让爸爸妈妈格外高兴,也觉得他们因为照顾均寒放弃生育自己的子女,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