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孤独症患儿父母高收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很多新生儿科和儿科疾病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一些儿童精神、心理和行为发育方面的疾病却日渐浮出水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康复科专家告诉记者,很多“顽劣”的孩子可能正在被多动症、抽动症或者孤独症困扰,如今,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医院总会迎来一个就诊的高潮。
多动症、抽动症 城市儿童发病增多
日前,记者来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康复科采访。候诊人群中,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不断发出像狗叫的声音,每隔两三秒钟就怪叫一声,引得候诊大厅的人纷纷侧目。“这个女孩的问题和王女士的儿子一样,都不是调皮,她其实得了抽动症。”
专家告诉记者,抽动症、多动症(包括感觉统合失调f)、孤独症等都属于慢性精神病的范畴。随着生活环境变化和社会变革加剧,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的发病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在城市儿童中更为明显。梁惠慈说,具体的发病率和增长速度很难准确得知,但从一个侧面可得知这类疾病的患者数量在增长——广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康复门诊于1990年成立,当时门诊只有一个主任看诊,但到现在每天有6个主任“坐镇”,而且还应接不暇。特别到了周末和节假日,前来看抽动症、多动症患儿更是络绎不绝,日门诊数量超过100人。就抽动症而言,该康复门诊每月 5000多人次的就诊者中,约有400~500人次是抽动症的小孩。
躯干部肌肉抽动,例如挺胸、扭腰、腹肌抽动、鼓肚子、吸肚子等。
上肢抽动,例如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
下肢抽动,例如抖腿、踢腿、踮脚、跺脚、伸膝、屈膝,甚至步态异常。
喉部肌肉抽动表现为异常发音,如干咳声、吼叫声、吭吭声、或随地吐唾沫,长出气,或发音时重音不当,或有时不自主骂人等。
抽动发作时意识清楚,入睡后抽动消失,精神紧张时加重。
专家问答
孩子有问题,总是让家长揪心。尤其是多动症、抽动症和孤独症,这几种病都是近年来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因此家长们的疑问也特别多。为此,记者就专门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采访了专家。
问题一:我家孩子是多动症还是抽动症?
“我家孩子顽皮,小动作很多,他自己也控制不了,别人说这是多动症,但又有人说是抽动症,到底怎么回事啊?”有不少家长会带着这个问题去询问神经康复科医生。确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很难分清楚什么是抽动症什么是多动症,有时会将之混淆。
解答:多动症和抽动症有时会成对出现
梁惠慈指出,多动症和抽动症是表现不同的两种病,如果家长仔细观察,不难将两者区分:
抽动症:肌肉不可控制抽动
养育方式:现在的独生子女不少被过度保护,环境中的危急和不良因素都被家长阻挡在“保护伞”之外。导致孩子面对负面因素的抗压能力欠缺,一旦进入学习的竞争状态,在强烈压力下没法应付,容易紧张焦虑,就可能出现抽动和多动的症状。
诱发因素:多动症和抽动症都属于精神症候群,不良的精神因素会诱发和加剧多动症或抽动症,在这方面家长尤其需要反省自身,因为孩子的大部分压力都来自家长。尤其是一些要求过高的家长,有可能让孩子承受了超过其负荷的压力。“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同,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套,这对小孩不公平。”
问题三:怎么区分孤独症和单纯的性格问题?
很多孤独症孩子的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觉得孩子和别人有点不同,话少一点,不怎么活泼,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孩子的这些表现在家长们看来,顶多就是性格内向了一点,很少人会和孤独症画上等号。
解答:了解孤独症“三大核心症状”
崔其亮告诉记者,儿童孤独症有三大核心症状,表现如下:
1.社会交往障碍。比如,孩子常常呼之不应,对父母缺乏依恋,对同伴缺乏兴趣等。
2.语言交流障碍。半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还有些孩子即使有语言,也不会和人正常交流,说话时不与人对视。比如,有些患儿说话像“鹦鹉学舌”,大人说“叫阿姨好”,他也说“叫阿姨好”;有些则是重复语言,不停地说一句话。
3.刻板重复行为或狭隘兴趣。自闭症儿童可能对多数儿童喜爱的活动和东西不感兴趣,但是却会对某些特别的物件或活动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并因此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重复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例如转圈、嗅味、玩弄开关、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双手舞动、特别依恋某一种东西如车轮、风扇或其他圆形物体、反复观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特别的音乐,但对动画片通常不感兴趣。
如果孩子1岁以后不明原因不会说话,缺乏和母亲分离的焦虑、对逗弄缺少反应、常常独自躲在角落里玩车轮等单一没意义的游戏,家长最好带孩子找儿童心理行为的专家确诊。
问题四:孤独症=弱智?
由于现在整个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家长将孤独症儿童当做了“弱智”。有的家庭甚至将这些孩子锁在家里或者送往农村亲戚家抚养,结果导致孤独症儿童终生饱受痛苦。
解答:孤独症患者并非“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