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府斥资服务“草根组织”
北京日报讯(记者 童曙泉)记者昨天从市民政局社团办获悉,市政府单拨1500万元资金,购买300个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民生公益项目,其中60%的项目都来自于最基层的“草根”社会组织。这也让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能直接惠及社区居民。
市社团办党委书记、主任温庆云介绍,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主要方向,就是服务民生行动中受居民欢迎、公益性强、与民生相关的“草根型”社会组织项目。其中,直接由“草根型”社会组织承担的项目约90项,占总数的近30%;另有130余项购买的服务民生项目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分配给它们联合实施。
据记者了解,这些“草根型”社会组织,不少都是个人、社区(村)创办的,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在经济上普遍捉襟见肘。例如赵女士创办的通州区阳光爱儿童智能康复中心,是她发现自己孩子患有自闭症后创办的,一边给自己孩子治疗,一边开展公益活动,搞公益活动时,连瓶矿泉水都舍不得给自己买。
“政府购买我们的公益服务项目,最大的好处是给了我们一块‘金字招牌’。”寸草春晖老年心理服务中心负责人杨萍说,“让我们这些民间的社会组织有了更好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