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症的类型及思维方式
孤独症的类型:
根据孤独症的社会行为将其分为三个类型:
1.冷漠型:典型的孤独症,他们不寻找友谊,回避与别人接触,对别人的招呼或问话不作反应,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固定不变和刻板重复的兴趣止,这些孩子大多伴有重度精神迟滞。
2.被动型:不回避社会交往,但缺乏正常儿童那种自然和直觉感受到的社会技能,他们的沟通和游戏行为显得生硬、刻板重复。与冷漠型的比较,讲话多些,刻板重复动作少些,发育水平较高,较容易照管。
3.主动但奇特型:他们有与人广往的愿望,但方式和特点有些怪异并且是不适宜的。例如,重复问一些问题,谈话时集中于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不适宜的触摸交谈者,对别人的兴趣和感觉置之不顾,不善于察言观色,这种交谈方式往往难于继续下去,常见于高功能孤独症或Asperger综合征
孤独症的发病率
孤独症不论何种国际,何种肤色,何种民族,它的发病率都是一样的。根据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兰达和埃米韦瑟比专家的调查,一万名正常儿童的孤独症发病率是万分之30左右。然而我国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经估算仅为万分之4左右。与美国的发病率相差甚远,诊出率不及美国的1/7,按我国13亿人口推算,我国儿童孤独症的发病人数就不是30万—50万了,而是300万左右,而且每年还将有十数万新病儿发生。
是何种原因造成如此之高的误诊率
1.本来已是比较典型的孤独症患儿,由于一般医院医生经验不足,不能确诊而引起的误诊。
2.因患儿普遍具有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多动,精力不集中,不能服从指令,而被误诊为聋儿(去医院配戴助听器)。也有被诊断为多动症的。
3.还有个观念是,民间有个说法,贵人语迟(叫单纯发育障碍)加之一部分患儿双亲家族中确有说话晚的,甚至读书还能取得较高学历,殊不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的脑发育障碍或称之为全面发育障碍,绝非是简单说话晚的问题。孤独症病儿大多数会不断退化,这就是为什么70%---80%的病儿一生都需要人照管,更谈不上入学接受教育,即使上学,也是流于形式,难以和正常儿童一样获取知识。
孤独症儿童的思维方式
正常儿童约在6个月以后逐渐出现直觉行动思维,2岁以后通过想象性思维进行装扮性游戏,4岁左右逐渐出现具体形象性思维,7岁以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能够对已有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形成新的概念。为什么孤独症儿童在思维上有质的明显异常,这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孤独症患儿不能主动积极地与外界接触。
2、孤独症患儿有在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他们往往对无生命的物品兴趣大,缺乏对社会的探索,影响他们智力发展。
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能力差则明显影响思维发展。
所以,孤独症患儿思维的最大特点是不能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参与游戏中,或者只有交往的欲望和要求,但决不能与正常儿童从事扮演性游戏,如“过家家”、“做饭”、“造房子”等,也不会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如“扮新娘或新郎”等。至学龄期,他们突出表现抽象、思维能力差,不能在生活中按常规概念进行推理判断,也有的患儿在学校可以学习,但他们对课文、应用题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天才”的智力发展
一些孤独症儿童表现出一种特殊能力,即岛状才能,这种儿童被称作“白痴天才”或“白痴学者”。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综合,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孤独症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一致,约75%表现不同程度的缺陷。“天才”出现的特殊能力各种各样,#p#分页标题#e#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记忆力:有的患儿会背广告词,有的会背几十首唐诗,有的患儿自己查字典,认识几千字。
2、计算能力:患儿有惊人的计算能力,能正确相加随意报出的数字,有的患儿能熟练推算出数年以后的某月某日。
3、音乐能力:患儿对音乐有特殊辨别能力,播放过的乐曲一听就会,他们做别的事情笨手笨脚,却可以熟练的弹奏乐器。
4、专业知识新能力:有的患儿可以把一门专业知识钻的很深,讲起来头头是道,如某些患儿对历史,地理,生物知识的专注。
5、绘画才能:他们虽然对一般的几何图形概念不清,却能够把各个国家,省份的地理位置描绘正确。
这种岛状智力特点可能与孤独症脑中涉及某些内容记忆的神经结构功能得到超常发展有关,但这种在某些方面的“天才”也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先知性:这些能力出现早,有的孩子甚至还会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就已掌握,其次,有的家长是偶然发现的,因此,有未教先知的特点。
2、易逝性:“白痴天才”的能力不具有持众性,往往在2—3年内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消失,也有部分患儿持续时间长,但随时间发展而无进一步的丰富,往往是自娱自乐的工具。
3、不具有社会价值:这种才能本身不具有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效力,与自己的天才有本质的不同。
4、自我性:这种能力是孤独症患儿自己独有的,既不能和其他孩子分享也不能与别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