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更多人关注“星星的孩子”
志愿者和孩子们在一起。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听力完好,却对外界充耳不闻;拥有丰富的内心,却不与人交流。他们是“星星的孩子”――不小心落入凡间,静静地、孤独地闪烁。医学上,他们被称作自闭症(孤独症)儿童。他们的世界只有他们自己,可是外面的世界有很多人希望他们加入其中。11日―17日,东北师大海洋天空暑期实践团的7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长春市育龙特殊儿童语言康复学校志愿服务,他们每天和自闭症儿童一起上课,记录下点点滴滴的感人故事。
练习千遍万遍的串珠子
来之前,志愿者们做了功课。“通过上网查资料我们了解到,儿童自闭症和复杂的脑部障碍有关,主要症状表现为不与人交往,沟通语言能力低,兴趣狭窄,个性封闭固执,运动协调能力低。目前对自闭症儿童最佳的治疗方式是干预并持续进行康复训练,而且越早越好。”志愿者小杨说。
刚到长春市育龙特殊儿童语言康复学校时,志愿者看到孩子们正在老师、家长的协助下串珠子。9名孩子分成两组围坐在两张桌子旁,努力把五颜六色的珠子串到一根根小木棒上。孩子们串不好,老师就帮助他们反复做,桌子上、地面上到处都有散落的珠子。
负责康复训练的王老师告诉同学们:“串珠子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协调能力。通过反复训练,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多数孩子能够准确的将珠子串到木棒上。”
“姐姐好”是最动听的声音
在育龙康复学校小学段教室,志愿者们看到10多名孩子在上字母课,孩子们的发声总是含糊不清,有的孩子不肯学,自己在角落里玩耍;一个小女孩在独自唱歌。
志愿者小杨说,在育龙康复学校的日子里,多数孩子对他们的造访显得漠不关心,“只有一个孩子比较调皮,对我手中的相机显示出特别的兴趣,于是我让他拍了一张照片,小家伙显得很高兴。那一瞬间,我觉得他和正常的小孩子没有区别,一样的调皮、爱动。可是当我想和他进一步交流时,他又不理人了。”
志愿服务的日子有失落,也有喜悦。一天,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在二楼康复训练室练发音,看到小杨,小男孩大声地说“姐姐好!”还扮出可爱模样。那一刻,小杨竟鼻子一酸,“这是我听过的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男孩的老师说,这个孩子开始时也不会发音,经过康复培训后,已经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对话了。
康复学校到处有最坚强的母亲
在志愿服务的日子里,志愿者们接触到很多自闭症儿童的母亲。
有一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姓孙。孙女士说:“去年儿子自闭症的诊断书下来的时候,我跳楼的心都有。”但医生告诉孙女士,自闭症最佳的干预是对孩子进行持续不断的康复训练,而且越早越好。为此,孙女士辞了工作,带儿子到长春求医,陪孩子在育龙康复学校接受日复一日的语言、肢体、感觉训练。“孩子进步很慢,我不求他能短期内出现较大变化,只希望他有一天能够生活自理,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孙女士说,给儿子治病加上租房等生活开销,每月母子俩在长春的支出大概是4000元左右。“负担肯定有,但我不会放弃治疗。”孙女士说
“康复学校里,自闭症儿童的母亲都和孙女士差不多,她们是最坚强的母亲,是孩子们返回正常人生活的希望。”志愿者小李说。
最可敬的人:谭亚刚校长
志愿者小杨说,在育龙康复学校,她最敬佩的人就是谭亚刚校长。“她的家境很好,儿子在国外读书,丈夫有自己的事业,谭校长本来可以过很轻松的生活,但她却选择了为自闭症孩子和他们的妈妈开办特殊学校。据我所知,谭校长自己还常年资助7名自闭症孩子,最小的3岁,最大的大概十几岁。”小杨钦佩的说。
通过小杨,记者与谭亚刚校长取得了联系。谈到开办特殊儿童康复学校的初衷,谭亚刚说:“2004年我偶然在坐车时遇到一位自闭症儿童#p#分页标题#e#和他的妈妈。看到孩子在车上旁若无人的举动,看到那位母亲孤立无助的眼神,看到车上很多乘客对孩子异样的目光,我当时就下决心要开办一所特殊儿童康复学校,家人都很支持我。到今年,这所学校走过7个年头了,每当我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总想起这些自闭症孩子和他们母亲无助的眼神,为了他们,我必须坚持下去。”
记者了解到,现在长春市育龙特殊儿童语言康复学校有70名特殊儿童。为帮助他们康复,谭亚刚聘请的30多位教师都是长春特师、长大特教、长沙民政特教学校、南京特师等专业学校毕业的科班特殊教育老师,进行的都是“一对一”的康复训练。
呼吁更多人关注“星星的孩子”
东师海洋天空暑期实践团的7名志愿者在放暑假时,就筹备到育龙康复学校志愿服务。从7月11日开始的一周内,志愿者们每天下午准时到学校跟孩子一起上课,帮他们做康复练习。志愿者们还为孩子们买来礼物:练习本、铅笔、彩色贴纸、玩具……和孩子们做游戏。
志愿团团长李同学表示:“我们都来自东北师大这个人民教师的摇篮,从教是大家的职业理想。但在这里,我觉得自己的所学是那样苍白无力。面对目前医学尚无好办法的儿童自闭症,我们能做的很有限。但我们会尽力帮助‘星星的孩子’走出阴霾,也希望更多人关注这个特殊儿童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