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日”前走近“孤独的星星”们
全球儿童孤独症发病率上升为1/110 沈城每天就诊的有孤独症倾向患儿达4~5名
从万分之一上升到千分之一又到一百一十分之一,这个数据的提升让我们的心情很沉重。
这是全球孤独症儿童发病率的数据。
孤独症作为一种慢性长期精神性疾病,其经过长期干预治疗,存在回归主流社会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家长们及早发现和治疗,也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和帮助。
“世界自闭症日”前夕,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孤独的星星”,了解他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去关爱他们。
记者目击
他们只沉浸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
3月22日,记者来到沈阳市残疾人服务中心教育康复基地,老师正在给孤独症孩子们上课。随着音乐的响起,老师亲切地喊着:“宝贝们围成圈,一起走圈。”
记者看到的却是孩子们的“充耳不闻”,家长们带领着孩子一圈一圈地随着音乐走动,可是孩子们却丝毫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仿佛根本没有听到音乐和老师的口令,自顾自地看向别处或者自言自语。
在感觉运动训练课上,老师在给4名孤独症孩子上课,家长们在旁边陪同。突然间,一个小男孩开始哭喊、拍打桌子和墙壁,他的妈妈在旁边不停地安慰,可是孩子还在不停地哭喊。
在音乐律动课上,老师弹着吉他面对着一个女孩,小女孩似乎对吉他和音乐很感兴趣,总是想要“夺过”老师手中的吉他。每当弹几个旋律,老师都会笑着说:“乖,叫阿姨”、“叫妈妈”、“说姐姐”。
令人忧虑
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沈阳市残疾人服务中心教育康复科科长张骄杨介绍,2005年沈阳市残疾人服务中心成立了孤独症康复中心,截至目前共对58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现有正在训练的孤独症患儿18人。
沈阳市儿童医院心理科主任刘淑华介绍,孤独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现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儿童孤独症发病率高达一百一十分之一。而现在,每天前来就诊有孤独症倾向的患儿有4~5个。
刘淑华说,孤独症是长期慢性的精神疾病,25%到30%的孩子经过干预治疗之后,会回归到主流社会,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是精神和性格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缺陷。
坚定信念
家长要坚持长期干预治疗
刘淑华表示:“孤独症是一种无法预防也无法治愈的终身疾病。它的病因至今不明,孕检时也检查不出来,虽然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怎么遗传的并不清楚。临床上会有同胞兄弟姐妹同时患有孤独症,也会有一个是孤独症而另一个是健康的孩子。所以,孤独症遗传性至今也没有定论。”
“康复中心的孩子们的父母有的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的是比较富裕的家庭,有的也是出自贫寒的家里。”张骄杨告诉记者:“虽然孤独症的病因不详,但是有的家长在怀孕的期间心情不好,长期的压抑、焦躁之后,生出的孩子就患上了孤独症,所以孕妇在怀孕期间也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注意饮食的科学性和健康性。”
张骄杨提醒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们,孤独症的治疗是长期的,也是需要坚持的,虽然父母会感到伤心、急躁、丢人,但是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和坚定的信念,要看到孩子经过训练后的进步和可爱之处。
另外,家长要试图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和性格特点,不要强迫孩子做一些事情,反而会适得其反。
早期症状四种表现
眼不对视
表现1
言语障碍
表现2
从不与人眼神交流。
表达能力差、条理不清晰。
刻板行为
表现3
只重复一个动作。
交流障碍
表现4
不与人交流和沟通。
干预时间
3岁到6岁最好
孤独症不是说一出生就会有明显的症状。刘淑华表示,还在生长发育中的孩子会出现运动迟缓,到了一岁之后症状逐渐明显表现出来。
孩子能确诊孤独症的年龄在3岁左右,但是在3岁之前发现有类似症状要及早干预。
张骄杨介绍,3~6岁是最佳的训练时期,因在6岁之前是孩子们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抓紧持续干预会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
干预方法
教育和行为治疗
张骄杨告诉记者,训练是目前惟一证明有效的矫治途径,放弃训练矫治,孩子的状况只会越来越差。
较常用的治疗孤独症的方法为:
教育治疗:教他们一些社会技能,如生活处理能力、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能力。
在运动方面,如拍球、双脚同时跳等,促进大脑发育;在语言方面,包括发音和语言表达;在认知方面,如辨别颜色、辨别声音、感知冷热等;在生活自理方面,训练他们刷牙、洗脸、穿衣等;在社会交际方面,参加集体活动、与人沟通和交流等。
行为治疗:针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改变和矫正。
本报记者 王佳
新闻背景
4月2日是第五届“世界自闭症日”。据国内外相关数据调查统计,全球孤独症的发病率目前呈上升状态:0.1%。1%。6%。1/110,近似一百个孩子中就会有一名孤独症患儿。
名词解释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症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