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闭症儿童一个舞台 让他演绎整个世界
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着一群与我们不同的精灵。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在恐惧与孤独的包围中,在不容于世的单纯中,他们犹如卑微而坚韧的小草,努力寻找着阳光的方向。音乐、舞蹈、绘画、文字,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在他们的心中,也存在着自己小小的梦想,渴望一个大大的舞台让梦想照进现实。
自闭症儿童的钢琴表演
如果梦想真能点亮心灯,这群特殊青少年的人生中将有一次非凡的成功。爱讲相声的双胞胎盲童;重度自闭症患儿、工笔画达人杨成伟;多才多艺的唐氏儿王安;钢琴小王子、自闭症患儿陈正桐;智障诗人袁永瑞……从今天起,让我们走进这群才艺出众的特殊“达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在下月举行的特殊青少年达人秀舞台上展现生命的精彩,而另一些已荣膺“学生艺术家”称号的青少年也在继续寻找着前行的方向。无论在他们的人生舞台上梦想有多大,只要有更多的爱与关怀,他们心中的“梦想舞台”就将绽放绚烂的光芒。
0、82——这是两个毫无关联的数字,对刚过完9岁生日的男孩童童而言,却代表着无限的可能与希望。3岁那年,童童被确诊为自闭症,IQ测试的结果显示为“0”;两年前,母亲带他去普通小学报名,入学前再度进行了智商测试,结果是令家人欣喜若狂的“82”。“虽然和普通的孩子相比,还是低于正常水平,但是我们真的很开心,他在不断进步。”
在此前举行的“梦想点亮心灯”的特殊青少年达人秀晋级赛中,童童以一曲行云流水的钢琴曲征服了在场观众,让大家难以置信的是,童童学琴不过短短4年,已经考出了钢琴7级。荣耀背后,童童的母亲却心绪复杂,“别人看到的是舞台上的光环,可谁也没有看到这条路有多艰难。”
求学缘起
指望弹琴成为“治愈之钥”
在黑白色的三角钢琴前,9岁的自闭症童童显得十分弱小,当指尖碰触琴键的刹那,流泻而出的音符笼罩全场,时空仿佛凝滞了,唯有这个男孩在与音乐对话。有人在下面小声议论,“哎哟,弹得真好,一点看不出孩子有自闭症。”
如果时光倒流回童童3岁那年,童童的母亲也无法想象若干年后,这个“不理人、不说话、随时会大声哭闹情绪崩溃”的孩子能像普通人一样专注地弹琴,甚至比很多普通的孩子弹得更好。回首童童过往4年的学琴路,也唯有家人和老师才知道,为了敲一个琴键、看一本曲谱、弹一首曲子,他们走过了怎样艰辛的道路。
“社会上有些人觉得自闭症孩子都是天才,虽然不说话,但是会跳舞,会弹琴,这实在太荒谬了。”面对误解,童童妈妈的情绪有些激动,与外界的想象不同,考出钢琴七级的童童并非“天才”,更不可能坐在钢琴前就能自觉弹出美妙的旋律,“别说弹琴了,能让自闭症的孩子安静地坐着已经很不容易了。”
坐在干净明亮的客厅里,童童的母亲平静地叙述着童童学琴的故事,这是一个与“天赋异禀”毫无关系的故事,相反,童童的成长是一部“笨鸟先飞”的励志剧。
“童童学琴是因为两个老师,我一直很感激他们。”童童妈妈回忆道,5岁零三个月时,幼儿园特教班的张老师提起一篇报道,“说有个自闭症孩子一星期只学一行琴谱,坚持了5年,突然领悟了,后来造诣很高,学琴成为这个孩子康复的突破口”,张老师建议童童也试一下这样的方式,看看能否有所突破。
“我们当时是很犹豫的,孩子的情况很糟糕,从来不与人对视,随时都会情绪奔溃。”最终,在老师的鼓励下,家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为童童买了一架钢琴,为了不让自己轻言放弃,在“贵”与“便宜”之间,父母咬咬牙买下了标价“12000元”的钢琴,似乎对这个世界懵懂无知的童童自此开始了琴童生涯。
琴键爬梯重复几十遍几百遍,直到你会
即使对身心健康的孩子而言,学琴也从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长久的坚持与训练,直到技艺炉火纯青。“童童学东西是很慢的,小时候为了教他识别基本的颜色,我们足足用了8个月。”童童妈妈回忆道,若不是从3岁开始接受康复机构的训练,”坐不定,站不定,永远很亢奋”的童童连安静地坐在钢琴面前都是不可能的。
很长时间内,妈妈和老师要用提高几个八度的音量和童童说话才能引起他的注意,反复多次后才能让他服从指令,弹琴时更是如此,这让楼上楼下的邻居不满,“这家人怎么老是大喊大叫的?”
“教他学琴就是不断地示范,一遍又一遍,直到他学会为止。”教授普通孩子的方式在童童身上或许有用,但却要有足够的耐心。幼儿园的张老师是童童学琴的启蒙老师,她给孩子定下的规矩是“可以示范,但不会手把手教你”,因为一旦培养出了手把手的习惯,孩子就很难摆脱依赖,这就意味着为了让有交流障碍的童童明白自己的意思,老师和父母常常要把同样的话和动作重复数十遍,甚至数百遍。
“你永远不知道在第几遍的时候他会明白,在明白之前只能不断重复。”童童妈妈说道。
为了培养童童弹琴,父母又聘请了一位音乐学院的在校生上门辅导,这位“小张老师”在童童的学琴路上扮演了“恩师”的角色。童童对学琴没有表现出抗拒,每天数小时的单调练习也能坚持,然而,尽管在识谱和模仿动作时尚且能够过关,但童童的手指却一直无力,根本无法敲出重音。为了让不懂得轻音重音的童童明白两者的区别,年轻的小张老师用夸张的表演和几倍的力气敲击琴键,一遍又一遍,直到手指都肿了……
“小张老师真的很用心,总是琢磨用不同的办法让童童领悟他的意思。”对于老师的付出,童童家人充满了感激,而童童也在无数次的训练中不断进步,用4年时间考出了钢琴7级,令很多自闭症患儿的家长艳羡不已。
2010年7月,在贺绿汀音乐厅,童童开始了他人生的首次表演:钢琴独奏《降A大调练习曲》。一曲终了,台下掌声如雷,还有观众站起来发出欢呼声。那次,一向对外界反应淡漠的童童几乎在钢琴椅上蹦了起来,手舞足蹈地跟着大家一起欢呼。
成长故事抬起头来学会跳绳花了一年
别看童童现在能安静专注地弹琴,甚至可以随班就读于普通的小学,但幼年时他的自闭症症状显著,情况也颇为严重,一度让父母感到“很折磨”。“他挑食,在幼儿园里什么都不肯吃。”回首往事,童童妈妈感慨万千,孩子不肯与人对视,也仿佛听不见别人的话,他时刻不停地跑跳,随时随地大声吵闹,上课时会突然跑掉,又或者在桌子上肆意乱爬。
进入幼儿园的特教班和康复机构培训后,童童的状况有所好转。“我们训练他的时候很严厉,经常会打他,让他明白如果做不到或者不听话要受到惩罚。”在童童母亲的眼里,虽然有些方法备受争议,但她却害怕不懂得社会规则的孩子如果纵容下去,会和动物没有区别,甚至丧失生存能力,“所以我们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去训练他。”
在童童的家庭,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是一道最困难不过的题目,因为童童始终无法表达自己,遑论与人交流。为了教会孩子跳绳,辅导老师想尽了办法,先跳,后甩绳,再同时进行,但如此简单的动作童童却捉摸不透,“他佝偻着背跳,不会挺起身体。”最后,老师把孩子的头顶在自己的额下,拉着他的手双人跳,让他慢慢感受跳绳是什么样子的,这才教会了童童。你不会想到的是,学习跳绳,童童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这些年,童童也会在弹琴后骄傲地说一声“我聪明”,又或者在妈妈循循善诱“你是聪明的孩子”时解出一道数学题。偶尔,他还会与妈妈“讨价还价”,希望能少弹几遍练习曲。点滴进步,都能让家人兴奋好久。
“我们希望在不断地努力后,孩子能更接近正常人。”童童随班就读后,母亲每天的重心仍然是孩子,虽然比起幼年时有了飞跃,但童童在学校里难免状况不断,所幸有老师同学的照顾,让他得以和普通的孩子们学习在一起。
“他坐在第一排,听课是听不进的,回来我要辅导他做功课,但是他还是挺怕老师的,比较听话。”对童童妈妈而言,快乐偶尔,忧思长久,除了弹琴之外,她更担心即将青春期的孩子是否会遭遇情绪波动和叛逆,担心长大成人后的童童是否能被社会接纳,“我不会放弃孩子,不会放弃希望,也许未来,童童能得到社会更多的包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