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星门”画展告诉公众:并非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是天才
![自闭症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uploads/allimg/120721/120722/4-120H2103420459.jpg)
自闭症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
近日南京大学志愿者团队组织举办了一个名为“叩开心门”的画展,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收入的公益画展,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本报记者的关注。参展画作多为自闭症儿童参与完成的绘画作品,而本次公益活动的组织者20名成员来自南大的志愿者,大部分都有在南京爱德儿童发展中心担任长期志愿者的经历。
自闭症 父母心中永远的痛
自闭症,又名孤独症,最早的记载始于1943年,美国一位医生率先报道了11例患者。他认为,这些患儿严重缺乏与他人情感接触的能力,语言异常,常有重复而怪异的仪式性行为,而在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方面,却往往有过人之处。
几十年后,随着类似病例的出现,人们发现,自闭症也可能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除了一部分患儿具备心因性原因,与家庭抚养环境之类有关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自闭症患儿是先天性的。
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很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迎来一个“星星的孩子”。但这个浪漫的说法,并不能减缓父母们的痛苦。
罗红(化名)女士的儿子7岁了,至今不会喊爸爸妈妈,不论她和丈夫怎么哄他、逗他、陪他,呼唤他,他都是面无表情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闭症的孩子对社会化的需求极低,并且他们自己也不以为这是痛苦的事情,真正痛苦的,却是父母。
“有时觉得,这孩子真的是从星星上来的,就是考验我们的爱心的。”罗红说,这几年来带着儿子走过很多康复训练机构,她在一次次失望的同时,心态平和了许多。“有时,看他安静地坐在那里,我想,他应该是蛮开心的吧!这样想我也会轻松很多。”
自闭症可以成为天才
以美国影片《雨人》为代表的很多中外电影,暗示一些自闭症患者可以成为天才,而在国际顶尖艺术家,也不乏自闭症患者的例子,但事实上,以为自闭症患儿都是天才的说法,并不准确。
5岁自闭症患儿纳纳(化名)的妈妈说,孩子不满一周岁时发现异常,查出自闭之后,她在几年里都一直很焦虑。后来又听说自闭症患儿一般都有超乎常人的天赋,她就带着孩子到处测试了解,希望能够发现孩子的一些天赋特长,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这让她绝望了好一阵子。
并非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是天才
本次先后展出自闭症儿童的画面,多是简单的树状图加一些圆点叶片点缀,或是一个图案里,让孩子们用黄豆贴满,充实画面。这些简单技能类的创作,同时也是对自闭症儿童的动手能力与协作能力的培养。
“叩开星门”公益团队组织者告诉记者,举办本次画展,也是想让公众对自闭症儿童群体多一些了解。“他们的画都很朴素甚至非常简单,远谈不上有太多的艺术性,有很多画是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才完成的。我们希望透过这次画展告诉公众的是,并非所有自闭症儿童都是天才,相反,他们当中更多人可能一生都发掘不出什么过人之处,但他们却和所有人一样,有着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喜好,只是在理解与表达上困难些。理解这个群体,我们会对他们,也包括其他沉默的少数人多一些关爱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