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高中生当上了自闭症儿童的“小保姆”
10名出国留学回来的高中生要陪自闭症孩子过暑假,其实每年暑假回来他们都会各自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而今年,这10名留学生走到了一起,决定当一回自闭症儿童的“小保姆”。
帮助自闭症儿童完成一次自助点餐
乐乐(化名)是杭州市下城区健康路实验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和他同一学校的孩子们都是一群特殊儿童。早上起来后,乐乐都会跟着爷爷去一趟菜市场。回家后,就和奶奶聊天,或者由姑姑陪着,做一些简单的暑假作业,由于是自闭症患儿,乐乐的行动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人,暑假基本就是待在家里,只有等爸爸放假了,才会偶尔带着他出去走走。
今天上午,乐乐和他的8名同学都受到了“邀请”,由一帮留学生大哥哥大姐姐带领着他们,挑战一项任务——完成一次自主的点餐。由于从来没有独立做过任何事情,点餐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对这些特殊儿童却有着很大的挑战性。
一对一,手拉着手走进餐厅,坐定后,孩子们还算淡定。点餐的任务马上下达了:第一次是为爸爸妈妈点一份套餐,第二次是给自己点一份午餐,最后一次,是陪哥哥(姐姐)去买一份套餐。每一次点餐都必须要由小孩子和服务员沟通。
虽然这个过程有些机械和单调,留学生们却做得很细致。先是要教他们问爸爸(妈妈)想吃什么,再领到柜台正式点餐。从选择菜单、和服务员交流,再到付钱,看似一个简单的过程,在留学生和特殊儿童之间需要来回重复好几遍才能完成。
拿着点餐纸,不停地拍打桌子的乐乐,虽然很顺从地询问了爸爸想要吃什么,但是一转身,马上又忘了,结对的朱亨达前前后后领着乐乐询问了五六遍才搞定。“爸爸点的是5号套餐是不是啊?”
张越同学居然尝试着用选择疑问句。会答“是”或“不是”果然就简单多了,小朋友也成功点到了餐。
一度对特殊儿童有“偏见”
其实,在上周末,留学生们就已经带着孩子们去做了一回蛋糕,因此昨天早上,不少孩子都认出了结对的大哥哥(姐姐),其中一位叫姗姗(化名)的小朋友,一放开爸爸的手,立马就认出了人群中的 余华强同学,一眨眼就钻进了余同学怀里。
别看他们和这帮特殊儿童玩得那么欢,事实上,留学生们在之前还一度对这些特殊儿童有“偏见”。虞梦成就坦言曾经害怕过特殊儿童:“唐氏综合征的孩子,有些会吐舌头,做一些怪异的动作,我以前看到都觉得有点恐怖的。”
“有一次,在美国高中的一次课外实践活动中,老师请我们走进社区去陪特殊儿童们玩,每个人还必须带上自己的‘绝活’。”虞梦成回忆说,“我陪一个唐氏综合征的小孩玩了一天,教他画画和唱歌,我越来越发现他们其实还蛮可爱的。”
没有体验过的人可能不会了解,但这些留学归来的孩子多多少少都在美国参加了一些义工活动。“为什么不在国内也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呢?”这次回国,几个好朋友一拍即合,“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相对简单的活动,给这些孩子的暑假带来一点点快乐。”余华强笑着说。
只想给这些孩子带来快乐
除了完成点餐任务以外,打乒乓球、体验模拟驾驶、玩气球,一整个上午孩子们的节目都非常满。一个上午下来,不少原本怕生的孩子也慢慢对自己的“结对哥哥(姐姐)”放下了戒心。有一个自闭症的小朋友还主动趴在了留学生的背上。
谈到对这次活动的感受时,留学生虞梦成笑着说:“其实我不觉得是在做一场公益活动,感觉交到了一辈子的朋友。因为我感觉他们都是一群很真诚的孩子。”另外一个女生李若予的妈妈还偷偷告诉记者:“李若予因为结对了一个唐氏综合征的孩子,深夜还在电脑上查相关的资料,今年美国高考,她还打算报考生物医学方面的专业。”
社会体验活动结束后,每一位留学生都和特殊儿童的家长留下的联系方式。活动负责人蔡老师笑着说:“这些留学生每年暑假都会回来,今后将长期和这些小朋友结对,除了每年暑假的‘约会’以外,平时还可以保持通讯沟通。”
让自闭症儿童更加融入社会
暑假一到,普通学校的学生们不是出去旅游,就是奔赴在各个培训班,或者去同学家玩。而对于患有自闭症、脑瘫等疾病的特殊儿童来说,暑假里的活动就相对单调了, 因为大部分孩子不能离开监护人的视线,因此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反而比学校里减少了。
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来说,“要怎么样融入这个社会”是家长们对孩子最担心的一点。在上城区某小学随班就读的毛毛也是自闭症患儿,毛毛妈妈感慨道:“我不能像其他妈妈一样期望孩子能出人头地了,但只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人能包容他。”为了让孩子能够减少对陌生事物的抵触和不安全感,妈妈每年暑假都会带着孩子去旅游。
专家看法
著名自闭症专家张桂娥教授认为:“不管是出去旅游还是带着孩子社会实践,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都是走进这个社会重要的一课。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抽象思维本身就相对较弱,书本上的一些文字类的知识,或者老师们讲述的道理,其接受是有限的,带着他们出去体验,用手触摸、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其实是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多带孩子去体验自然,感受生活对于自闭症孩子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