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星星的孩子”之案例分析
一说起心理疾病,人们总认为与小孩子关系不大,特别是那些正在牙牙学语或蹒跚学步的小宝贝。然而,医学心理专家在对大量的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进行调查和分析中发现,很多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或成年人的心理病态,大多起源于儿童时期乃至婴儿时期。但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非常关注,比如一发烧就会急着带去看医生,而时常忽略了孩子所出现的心理疾患信号。有一种孩子叫“星星的孩子”,他们正承受着旁人无法探知的内心孤独。
人物:威威4岁 症状:躲在墙角不说话
威威是一个4岁的男孩,他的爸爸一直在外地打工,很少陪壮壮,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回来。三岁半之前,威威都是由妈妈带的,虽然爸爸不在身边,但在妈妈的照顾下,威威长得很好,活泼好动,整天很开心。为了能给威威提供更好的条件,在威威4岁的时候,他的妈妈也出去打工了,威威交给了奶奶带。刚开始,威威并没有什么变化,可是慢慢地,威威的奶奶发现,威威不像以前那么活泼了,不愿意多说话,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好像没听见。时间长了,威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连吃饭也没有多大热情,常躲在墙角里。刚开始,威威还会突然尖叫,可是久了,威威变得孤独怕羞,一句话都不说,甚至面对父母的时候也不说话。当威威的表现引起父母的注意时,这种行为已经非常顽固了,根本改不过来。
人物:萱萱11岁 症状:咬手指咬到出血
萱萱在市区某小学上五年级,他爸爸的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远,偶尔回来,平时萱萱总是和妈妈在一起。不过,当萱萱调皮时,他的妈妈会不由分说先一顿暴打。不顺心的时候,也会打孩子,慢慢地萱萱变得不爱说话。而在学校,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活动去了,可萱萱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他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渐渐对周围的环境没了兴趣,对周围的人和事不予理睬。同学们都说他“不合群”。时间长了,萱萱变得非常孤僻,他常常撕扯衣服,咬手指,甚至都咬到出血。后来,明明被诊断为“孤独症”。
病因分析 他们长期缺乏交流 内心没有安全感
目前来看,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农村,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越来越多,有增加的趋势,而孤独症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包括电视孤独症、网络孤独症等方面。出现孤独症症状的最大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一般来说,如果家长不注意的话,或是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家长会很难走入孩子的心理,特别是处于儿童期的孩子。也许有家长会反问,其他孩子的家长也是这样,为什么他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些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了这种特质,如果再受到外界的刺激,就会形成孤独症的症状。
家长应多给予关爱与鼓励
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他们常常是因为小的时候,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是缺少沟通、或是缺少爱等等。平时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同时细心观察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变化,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看看哪些方式做的不对。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孤独症的症状,家长更要保持平和地心态来面对这件事,要把它当做一件大事,慢慢地一点点地处理。对于4岁的孩子不说话,可以把孩子当做刚会说话的时候,一点一点地教他说话;而对于11岁的孩子,家长就把他当做7、8岁的孩子来教。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千万不能打孩子,给孩子刺激。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本身已经非常敏感,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面对社会,如果再惊吓孩子,那么就会事与愿违。这时,家长一定要帮助自己的孩子,帮他找朋友,帮助他走入社会。例如,可以带着他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或是买一些宠物给孩子,这样都能够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感觉,这个时候,孩子才敢伸出头来,探究社会的变化。否则,孩子自身的社会功能就会完全丢掉,不敢出来。其次,要多给孩子肌肤上的接触。多给孩子拥抱、按摩。
无论是社会还是我们自己,能够伸出一双援助之手,多关心孤独症的孩子,不要对他们要求太高,不要把他们当做怪物来看待,多给他们关爱与鼓励,让这些孩子能够一点一点地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