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纯净的土地 一群纯洁的自闭症孩子
对于摄影师来说,将摄影题材锁定在“与众不同”的人群身上,并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当镜头对准孩子,克制泛滥的同情,不让居高临下的情感占据观者的内心,对摄影师来说是次考验——这往往意味着要放弃这类题材最讨巧也最常见的镜头语言。
摄影师张立洁进行自己的拍摄项目《天真者的艺术》时,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警惕“煽情”。这个项目开始于2012年春天。4月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自闭症日,北京孤独症康复协会和中间美术馆合作举办了一场名为《天真者的画》的孤独症儿童画展。张立洁和她在残联的同事去了现场。这些绘画作品让她有些意外,在这些特殊的艺术家笔下,观众看不到“障碍”,与之相反的是“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坦诚展现,强烈的情感扑面而来……”借此,她认识了几个参展的“小画家”,开始用镜头去了解他们的世界。
“我们通常对精神障碍者有着一种天然的恐惧,这种恐惧将他们置于一个普遍性的障碍环境里。他们中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得并不如意,受到人为的限制和歧视。而绘画、涂鸦就是他们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渠道。这样的展示方式,能够将他们的天赋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直观地展现给每一个普通人,这对消除人群之间的隔阂很有好处。”张立洁说,她不希望通过一些“呆滞的”、“安静的”或者“出神的”状态把被摄者概念化,“那样只会让误会更深。”
这个项目的拍摄并非易事。首先,张立洁要说服这些孩子的家长、监护人接受她。于是她一家一家地走访,和家长、监护人讲明采访目的、过程,需要他们怎么配合,需要花费多长时间等等。然后学会接近这些孩子。每次到孩子家里进行拍摄都要大致花费3至4个小时,她一边像幼儿园老师哄孩子一样用尽各种招数——唱歌、数数、跳舞、分零食,来让他们接纳自己。
在拍摄过程中,张立洁让创作者站在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将画作通过投影仪投射出来,斑斓的色彩铺满一身、一屋。从居室环境信息的交代中,可以通过蛛丝马迹察觉出这些孩子的现实境遇,投影又将代表他们精神世界的画作与他们身处的物质世界加以重叠,孩子置身其中,两重现实同时展现。
在每张图片的图说中,她都会写下长长的文字,尽量把每个人的个性特质交代进去,来作为影像的支撑。“其实每个孩子都很特别。每个人的故事我也都记在心里。比如上海的刘秀洁,为她拍摄的那张照片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她和妈妈住在上海的一个一室一厅的房子里,家里的陈设非常简朴,但是秀洁却整天乐呵呵的,没有一点怨气和负面情绪。她的妈妈也是,在她们身上散发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淡薄,她们也并非不在乎,"有是好的,没有嘛也没关系,现在也蛮好的!"这种心态发生在一个这样的家庭身上,总难免让人有唏嘘之感。”
张立洁希望自己在这个项目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一只“慈善”之手——那样并不能真的帮助到他们。让这些“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唱主角”,让他们的纯净和创造力来让自以为是的人们自惭形秽,反思长久以来“主流”的自傲和对他们的漠视与禁锢,可能对于这个题材来说更有意义。“我们为"正常"付出了"天真"的代价,天真在他们身上却因为疾病的缘故得以保留,看到他们,再想到我们对他们的偏待和忽视,我们应该感到羞愧和自责。”
到目前为止,张立洁已经拍摄了16个孩子。在12月的展览结束后,她还在继续着自己的项目,陆陆续续拍摄了几个居住在北京的精神障碍艺术家,她希望自己在人物选择上,有更强的限定性,避免重复。如果能够收录更多丰富的采访和背景性内容,她希望项目的最终形态能成为一本书,一本关注中国精神障碍者艺术的影像资料。
张立洁说她感觉自己很幸运,做一些“有营养”的事是能够让自己成长的。拍摄这样一个项目是一次机会,能够让自己静下来,想想自己,想想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