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诊断恭贡献研究成果
为什么孩子出生时父亲年龄越大,宝宝患孤独症的风险越大?孕期妈妈接触环境与辐射污染是否与孩子大脑基因突变有直接关系?围绕世界性医学之谜—孤独症的一系列追问,有望在沪找到破解之路。据《劳动报》报道,昨天在沪召开的2013全国孤独症儿童家长国际研讨会上传出消息,到2015年,上海将建成我国最大的儿童孤独症早期干预、筛查、诊断网络,针对大样本将开展一系列致病因研究。
会议主办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王艺教授介绍,儿童孤独症发病率为1/100,远远高于癌症(1/1500)、糖尿病(1/500),在美国等一些高收入的西方国家,每11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患该病。在中国尚没有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但广州、哈尔滨、天津等地局部调查显示,发病率约为1/120,世卫组织估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万孤独症儿童。
然而,由于我国至今没有对这一疾病开展系统性的致病因和发病人群研究,而包括儿科医院在内,全国拥有孤独症国际规范化诊疗认证资质的医院不超过10个,因而在中国,目前要确诊一名孤独症儿童至少要花4年的时间,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年龄段。“越早期干预,治疗效果越好,如果能在宝宝18个月时就及时介入,大多数孩子能够恢复部分社会功能,甚至像正常孩子那样上大学。”王艺说。
昨天,复旦大学孤独症诊治与临床研究中心在儿科医院成立,将联合全国八省市的高校及医疗机构,借助卫生行业专项基金,建立我国最大的儿童孤独症早期干预、筛查、诊断网络,完成我国6-12岁儿童自闭症的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收集1200例儿童孤独症病例,建成我国最大的儿童孤独症生物样本库。“大样本库建成后,我们将针对患病率、危险因素开展流行病学统计。”王艺透露,传说中老人带宝宝的更容易患孤独症,这一说法是否具有科学性,未来将进行全方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