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孤独症儿童行为领域的干预 越早越好
孤独症是一种伴随着终身的精神性疾病,多发现在幼儿时期。其最佳干预期是2-6岁,所以,对自闭症儿童康复原则是: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在2013年11月份,上海召开的“2013全国孤独症儿童家长国际研讨会”上有出消息称:到2015年,上海将建成全国最大的儿童孤独症早期干预、筛查、诊断网络。这一消息的传出,是对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重要性的最有力证明。
全国知名自闭症康复教育专家张桂娥教授指出: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最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由于国内对孤独症的认识较晚,国外很早就开展的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对自闭症儿童实行早期干预策略其实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教育措施,最大限度的使6岁以前发现的孤独症儿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使其智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部分自闭症儿童恢复好的话可在学前期进入正常学校学习。
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主要的范围是:儿童的五大行为领域:
运动方面:包括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如双脚同时跳、拍球、传球等,这些运动可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增强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
语言方面:包括语言理解、发音和表达等。
认知方面:包括视觉认知,如辨别颜色;听觉认知,如辨别声音;触觉认知,如感受冷热;还有对数的理解等。
生活自理方面:包括训练自闭症孩子学习洗脸、刷牙、穿衣等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
社会交往方面:鼓励孤独症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集体游戏,并及时纠正与他人交往中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如吐口水、怪叫、咬人等行为问题。多与孩子进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活动或者游戏,最终使其与外界沟通,回归社会。
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的地点最好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地方,在自然环境中把ABA、结构化、蒙氏训练等方法的精髓有机地融合并灵活应用,让孩子在生活化快乐游戏中不知不觉和训练者互动,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孩子体验生活的真谛,很自然地在兴趣-成功-自信-快乐-主动等心理引导下,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