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学者通过小鼠破译自闭症社交缺陷,或将带来新的治疗手段
浙江大学罗建红教授团队通过调控特定神经元,改善自闭症小鼠的疾病症状,令成年期小鼠克服社交障碍。这一发现提示成年期治疗自闭症的可行性,为人类自闭症治疗带来新思路。相关论文3月2日发表于神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神经元》。

看过电影《海洋天堂》的人,总能为影片中温暖的父子情潸然泪下,这动人的背后是影片想要唤起公众对自闭症的重视。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先天性的严重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发病率约1%,致残率高,主要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行为刻板反复,不小比例还伴有智力障碍。自闭症至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行为训练和康复方式的效果不确定。


研究人员表示,因自闭症导致社交障碍的小鼠通常表现出孤僻个性,缺少交流意愿,降低了嗅探、追逐其他小鼠的社交行为。研究团队通过特定标志物定位了异常的"PV"神经元,并通过光遗传学手段,用特定频率刺激该神经元,恢复了小鼠的社交缺陷,令小鼠重新变得活跃。
罗建红表示,实验证实,自闭症可以通过精准调控神经元的活性来治疗。社交缺陷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社交缺陷的改善有望为自闭症儿童智力和语言发育带来积极影响。
"接下来我们希望验证动物的发病机制和人类是否一致。进一步研究阐明细胞和分子的缺陷,从而找到新的药物靶点。"罗建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