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危机”困扰孩子
不久前,一项针对孩子进行的调查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结果表明,有近5成的小学生经常没有伙伴一起玩,孩子们面临“伙伴危机”。
南京市有关部门针对全市1000多名小学生进行的这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儿。有43.7%的孩子放学后常和同学、邻居玩耍;有46.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只好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
(小标题)“伙伴危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我找不到伙伴一起玩”“我为什么没有朋友”……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云南省青少年教育专家余允珠发现,自己设立的热线经常接到反映类似问题的电话。一个10多岁的男孩向她倾诉,因为找不到可以一起玩的伙伴,只好一个人玩,经常觉得孤独。由于长期没有可以讲话的朋友,他的心理负担也逐渐加重,晚上甚至失眠。有个孩子因为在班里没有朋友,得不到别人的重视,便经常调皮捣蛋以吸引大家的注意,结果反而让同学们离他更远。一个女孩平时和同学相处得较好,可一放长假就找不到玩伴了,只有自己在家里看电视、玩玩具,她抱怨说:“我觉得没意思,放假一点都不好玩!”
也许你没有注意到,但孩子的“伙伴危机”可能就在身边。记者的一个朋友,夫妇俩文化程度都不高,开了一间小铺面做生意。他们有一个4岁大的独生女儿,只有周末他们才有空带孩子去玩。但即使在阳光明媚、山清水秀的郊外,他们也是一到目的地就“开打”:麻将、纸牌……却没有人陪着孩子玩。长此以往,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跟父母出去了。一天他们在朋友家打麻将时,孩子突然大哭起来:“你们只知道打麻将,没有人管我。我太可怜了……”夫妇俩在惊异的同时,才发现自己平常的确疏忽了孩子。
余允珠分析这些情况后认为,这表明在我国青少年儿童中已普遍出现“伙伴危机”,将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她分析说,孩子的天性应该是很容易交到朋友的,出现“伙伴危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的限制。实际上,经常产生孤独感的孩子更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对此,家长应引起足够的警惕。
(小标题)让“伙伴危机”远离孩子
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远离孤独?专家认为,家长应适时对孩子的交友、择友进行正确引导,而不是片面地阻止孩子交友。
孩子凸现“伙伴危机”的原因有三:一是小家庭化。现在的家庭结构少有“四代同堂”“儿孙满堂”的大家族群居,大多是三口之家,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同龄玩伴的孩子们,面对最多的就是父母。而中国父母大多比较重视家长的“威严”,不会放下架子和子女做朋友,孩子自然容易感到孤独。二是家长的过多限制。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近墨者黑”,因此对孩子行为的控制性很强,希望孩子能跟学习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交朋友。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度呵护,甚至干脆阻止孩子和别人交往。三是社会风气。随着成人间关系、情感的淡漠,孩子之间的竞争意识、嫉妒心理、防范心理逐渐增强,关爱却减少了。比如,有些同学见面说“我昨天玩到很晚,没看书”之类的话,其实他们却在家埋头苦读。专家指出,这是竞争意识向不良方向发展的结果。现在的家长总爱说,“某某学习多好,你一定要赶上他。”其实,良性的竞争模式绝不是‘你要把某某比下去',而应是‘你要不断提高自己’。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陷入“伙伴危机”呢?余允珠认为,首先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家庭空间。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发表意见的能力,有些事情甚至可以咨询孩子的意见。这有利于孩子树立信心,培养全面、准确地了解、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对今后孩子的择友有利。其次,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参与群体活动。这能让孩子克服羞怯、恐惧心理,学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第三,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困难时,父母应及时地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解决各种矛盾,而不是一味地迁就或打骂。吵架了怎么办?被误会了怎么办?做了自己后悔的事情怎么办?这些都是孩子学习的绝好机会,家长应给予建议,但不能一手包办。第四,放手让孩子自己择友。家长要避免替孩子选择朋友。孩子自己择友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家长可暗中注意并适时给予建议,但不能野蛮干涉、阻止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