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新学校:自闭症儿童从这走向社会
“我的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了!”在教室外,一位父亲泪流满面;教室内,一名6岁的男孩在老师的鼓励下,吐出含糊不清的字句。这是记者13日在晋安启新学校采访时看到的场景。
租来柴火间开始办“学校”
这是一所专为自闭症儿童开办的民办特殊教育学校,4月底刚获得晋安区教育局核发的办学许可证。记者见到创办者潘彩芸时,惊讶地发现她竟是个身怀六甲的准妈妈。她今年32岁,1998年毕业于华南女子学院儿童教育专业。喜欢孩子的她,毕业后本想办所幼儿园,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接触到了自闭症患儿,孩子的反常和家长的无奈让她动了心。2001年,她开始创办“启新学校”,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帮助,开展教育。
当时,潘彩芸的“学校”只有2名学生、4位老师,就连“办学”场所都是租来的柴火间。由于“办学”经费非常困难,每月的房租必须控制在三四百元,老师的月收入最多的才600元。“学校”不可能取得合法身份。爱心引来爱心教师
但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还是有好几个人找到潘彩芸,希望一起做这项“事业”。
张志强,2001年毕业于漳州某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听说了“启新学校”的事情后,他专程从漳州来到榕城,协助潘彩芸“办学”。当时,张老师所带的一名自闭症儿童已有6周岁,却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随时可能“解决”在身上,每天要无数次换洗衣裤。而张老师自己也是一个大男孩,完全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却在一毕业就当起了“全职保姆”,经常是饭吃了一半就得为孩子清洗。
侯巧珠是学英语教育专业的。3年前,她还在清禄鞋业公司工作,周末到“启新”来做“义工”。不久后的一天,她带的学生被一所小学录取了,学生家长流着眼泪找到她,握着她的手不住地感谢。“当时,我一下子被震撼了!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侯老师毅然从企业辞职,到“启新”当起了一名专职老师。
“因为经费问题,那时我们从来不登广告,但还是经常有人找上门来,我们都给应聘者一个月的试用期。许多人来的时候确实是满怀爱心的,但看到这里的情况后,十有八九都离开了,而留下来的那一个,就是我们需要的、真正有爱心的人。”潘彩芸说。
“民办公助”取得办学许可
随着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孩子在“启新学校”取得进步,慢慢的,越来越多家长把患儿送来,“启新”开始频繁搬家。
潘彩芸介绍说,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校舍,他们一度租用民宅办学,但经常被附近居民投诉。“理由说起来十分‘可笑’,有的居民拨打环保投诉电话,说我们开办工厂,机器噪音扰民。其实,那是我们的孩子在烦躁时发出的持续尖叫———他们和正常孩子是不一样的,那种尖叫声和机器的声音一样刺耳,让人难以忍受。”
就在最近,晋安区有关部门又接到了这样的“投诉”,教育局等部门上门“查处”时,为眼前的场景感到惊讶。晋安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叶奇栋在接受采访时说:“‘启新’办学的初衷是非常好的,这几年为福州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提供了不少帮助,而且目前晋安区也还没有一所专为自闭症儿童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经过研究,我们决定以‘民办公助’的方式,扶持‘启新’办学!”今年4月,晋安区教育局在晋东小学安排出一层楼,提供给“启新”作校舍,并与办学者共同投资30万元进行了装修、配置教学设备,在验收合格后,正式为“启新”发放了办学许可证。
如今,晋安启新学校已有学生20多人,年龄最小的不到2岁,最大的11岁;学校配有10位老师和3个阿姨。叶奇栋表示,他们还将帮助启新学校组织教师培训,提高特殊教育的业务水平。
最近,省慈善总会和省老区办为“启新”提供了一些经费上的帮助,这让老师们非常感激,他们打算去买一些玩具和适合孩子们的康复设备。
两成学生转入正常学校
在学校,记者采访了部分学生家长,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曾经把孩子送到各种康复机构去治疗,但最后选择了“启新”,原因很简单———孩子一天天在进步!
6岁的君君,刚来的时候除了广告词之外,什么都不会说。老师说“你好”,她就说“爱生活,爱拉芳”。经过6个月学习,她不仅会叫爸爸、妈妈、老师和小朋友,而且能说7个字的短句,会表达自己的需要了。6岁半的晓星,刚来的时候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穿、脱衣服,大小便时只懂牵拉大人的手,经常直接弄到身上。1年多之后,他能基本完成日常的一些生活料理,还学会了好几首儿歌,学会了拍篮球,甚至学会了骑自行车。
据统计,近5年来“启新”接收的学生中,有15%~20%的孩子离开学校后,转到正常的小学接受义务教育。现在,有的学生是半天在小学,半天在“启新”学习,根据孩子的适应情况进行调整。在台三小、茶亭小学、洋下小学,都有他们的学生,这些学生正一步步摆脱自闭,慢慢具备正常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本报记者陈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