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孤独女”有个美国阿姨
这两天,南京锁金二村有很多人都知道张戈家来了位美国阿姨,就连给张戈家送牛奶的师傅也知道这位美国阿姨姓“孟”。这个消息是张戈告诉大家的,张戈今年21岁,由于孤独症、智力障碍,她的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孩童时期。过去的13年,她一直在接受美国人HelenMc鄄Cabe 孟蔼宁 的帮助,这个过程不仅让孟蔼宁改变专业研究方向,成为一名特教博士,也让张戈感受到更多的爱,自信起来,并凭自己的努力拥有了一份社区图书管理员的工作。
1992年,美国少女孟蔼宁来到南京大学读研究生,当时她的专业是东方文化。出于对残疾人的关注,她通过爱德基金会结识了南京小姑娘张戈,当时张戈只有8岁。在帮助张戈的过程中,孟蔼宁发现孤独症的孩子虽然多数有智力障碍,但并不是绝对的,通过引导和沟通,融入社会并不是不可能。她还发现,孤独症孩子兴趣十分狭窄,比如张戈最感兴趣的就是数字“五”,其次是孟蔼宁的头发和张戈妈妈的头发。随着一步步走进张戈的内心,孟蔼宁对孤独症研究越来越感兴趣,研究生毕业后,孟蔼宁回到美国在印第安纳大学攻读特殊教育系博士学位。
此后,孟蔼宁几乎每年都来南京看望小张戈,看着她慢慢长大。张戈还记得,1998年,自己还在读书,孟蔼宁阿姨在南京住了三个月,每周三,她都会准时去接自己放学,在乘坐公交车时,都鼓励自己独立上车,自己投币、出示月票。这次来南京,孟蔼宁打算在南京呆15天,她把张戈接到了自己住的宾馆里,同吃同住,亲如一家人。有时候,张戈写日记,孟蔼宁记笔记;有时候,张戈打毛衣,孟蔼宁打电话;有时候,她们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你喜欢数字几?我喜欢数字七。我喜欢数字五。
张戈的妈妈吴苏星说,孟蔼宁已经成了这个家的精神支柱,她给予张戈的爱支撑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她的学术理论则对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肯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在孟蔼宁已经成了这个南京家庭的亲密朋友:几乎每天他们之间都有电子邮件往来;孟蔼宁来北京,张戈一家到北京看望她;只要有朋友到南京,孟蔼宁都会请他们赶来问候张戈一家。去年,孟蔼宁的双胞胎妹妹到南京来,特意去看望张戈,谁知张戈左右看看,说:你不是Helen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