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培训班:几乎“自闭”
记者调查发现,像林女士、李女士一样,很多家长把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培训康复机构。几家自闭症培训康复民办机构已先后出现在泉州中心市区、东海滨城和晋江等地,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场地、师资等问题??
三大困难成“瓶颈”
这些民办机构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面临的问题,无一例外是资金、师资和场地。
“昨天下午,就有一位家长到这里谈了半个小时,但最后也只能遗憾地离开,因为我们这里实在容纳不下新的成员了。”记者在圣湖小区的培训机构采访时,林女士不无惋惜地说。据介绍,林女士筹办的培训班成立一星期,就有20多个母亲为孩子报名。因为场地有限,后来她们不得不停止接受报名。因为每个孩子的症状不同,必须保证每天要有2个小时以上的一对一个别训练时间,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要求师资力量要充足,随之而来的费用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每个学生缴1200元的学费,只够支付老师工资和场地费用,但这笔钱对有的家长来说还是沉重的负担,有的家长因此惋惜地退出。
东海滨城某培训机构徐老师告诉记者,他们租用的场地在市郊,很多家长由于距离远,都无法前往陪孩子培训。而这种症状的救治非常需要家长的配合和参与。很多家庭都无法承受每月1000多元的费用。该机构的老师只有两名经过专业培训,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培训要求。
难以走出偏见的阴影
这些家长和孩子如何走出社会的偏见,也是他们应该面对的大难题。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民办机构“名不正言不顺”,也就更难使这些儿童回归社会。
林女士告诉记者,她们的训练班落户圣湖小区,当初遭到周围不少居民反对。由于缺乏户外活动场所,孩子们要到小区草坪上活动,结果很多家长用怪怪的眼光审视并指指点点。一些家长则像躲避瘟疫一样把孩子带离草坪。
其实,不但他人难以接受,就连很多家长也很难以直面现实。林女士表示,自闭症儿童很孤独,实际上,患儿的母亲更孤独。不但社会上其他人难以理解,就连家人也往往责怪做母亲的没有生一个正常的孩子。记者在圣湖小区的训练班采访时,发现一个偏门内“躲”着一些人。记者询问她们是谁,她们却沉默着,或者略显尴尬地笑笑。林女士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患儿的家长,她们不敢面对记者的询问和镜头。陈女士也表示,泉州地区目前至少有100个自闭症儿童,有一些家长不愿意将患儿送到医院,一些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家长则会把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当智障儿童看待。
在偏见之下,很多患儿即使经过训练,具备进入幼儿园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的能力,也常常被幼儿园方面婉言拒绝。·本报记者黄连茂实习记者肖良腾·
(明日关注:自闭症培训康复如何迎来温暖的阳光?在今年市“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议成立公办机构。这种想法有望实现吗?自闭症儿童的希望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