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他们一片阳光
被老师称为“舟舟第二”的小志(化名)正在进行架子鼓表演
服务站一名学员正在穿手链
■实习生颜妍杨立军记者顾荣
智力残疾是残疾种类中最重的一类,据统计,全世界人口中,有3%属于有智力障碍。在我国,这一数字约为1200万,其中未成年人数约600万。按照这个比例计算,西安就有7万智障人士。但目前为这一社会群体服务的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机构却严重匮乏,大多数智障人士得不到社会关爱和有效教育,在孤独中老去。
带着担忧,我们来到了西安市最大的一家专门为智障人士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西安慧灵智障人士服务工作站,总干事张丽宏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走进三楼的办公室,墙上一幅书有“含泪播种的必含笑收割”字样的条幅分外醒目,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老师们是怎么教学,这些孩子们又是怎么受教育的呢?
帅气的智障者
刚刚落座,门外一个约1.80米的高个头儿帅男生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手里拿着一串钥匙在服务站的楼道里来回走动。“他是来这里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吗?”我们好奇地问道。“不是的,他也是我们这的一名智障学员。”听了张干事的话,我们仔细观察那个男生,五官清秀的脸庞看上去绝对是大多数少女眼中的“帅哥”。
“他自小就患上了自闭症,不愿与他人交往,不愿接受外界的任何信息,拿着一串钥匙就能玩上一天。不过他也有一些优点,比如说特别负责任,每天他的任务就是把楼道用拖把拖干净。”看着门外干净的楼道,张干事脸上露出了一丝自豪。“他不用老师催促也会把楼道打扫干净,做不完工作绝不会回家,也绝不会偷懒!”
在采访过程中,一名学员几次从我们眼前走过。他与正常人长得有些不一样,额头比较宽,眼角上翘,两只眼睛间的距离也较常人远一些。张干事介绍说,该学员是一个唐氏综合征患者,他也是工作站里年龄最大的一名学员。跟其他的学员相比,他在说话、做事、行动各方面表现得都还不错,但无论是动作还是思维却都比一般人慢了很多。这时,这名学员从办公室门口走到桌前,将一本台历摆在桌子上,整个过程就像是电影里的慢镜头。不过据张老讲,这类学员很重感情,语言逻辑性较好,而且许多人还具有特殊的音乐天赋。
在服务站,特教老师和志愿者经常会带领学员们外出购物或游玩,教授学员们一些基本常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于是我们也亲自参与了一次外出购物的活动。出发前,老师先反复告诉学员们此次外出的目的地、需购买的物品等,比如这次购物就选择去城隍庙买宣纸,接着又特别强调了安全问题。一路上,老师们不时提醒学员们一些基本交通规则和常识。这次出门购物的几名学员都是轻度的智障青年,虽然智力水平与正常人相比还比较低,但已能够通过指导在超市里购物。不过在城隍庙这类非自选模式的场所购物,他们就无法独立完成购物了,需要老师一步一步教他们如何挑选商品、怎么砍价、怎样付钱等。
“永远长不大的儿童”?
当前社会中,人们对于智障人士的接纳程度和教育重视还远远不够,许多智障儿童的父母认为生下一个智力残疾的孩子很丢人,自己不愿抚养,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们推给老人;或者悲观失望地归因于自己的命运不好,因此不给孩子进行积极的治疗,而是把孩子禁闭在家中,致使许多孩子从小就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错过了早期恢复训练的机会,病情越来越严重。西安专门从事智障青少年康复教育的机构少之又少,加上很多智障青少年的家庭本身十分贫困,因此,大多数智障青少年得不到有效教育。
此外,社会上有许多人,包括孩子的家长都认为,只有正常孩子才有权享受教育,而忽视对智障孩子的教育,认为他们是“永远长不大的儿童”,反正他们智力发展水平也不可能得到提高,从而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和治疗,对他们投入的爱也自然就少得可怜。但其实这群特殊的孩子却更需要关爱,虽然他们在智力上有缺陷,但他们一样拥有受教育和享受爱的权利,而且比普通人更加需要爱和教育。
据专家介绍,每个智障孩子都有一定潜力,通过一定的特殊训练,不仅轻度的完全可以自立,就连中度甚至重度智障青少年也可以达到基本的生活自理。在我们采访的服务站里,许多智障孩子还能够制作装饰品、艺术品。
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爱
有人曾将智障孩子比作根系发育不好的植物和迟开的花朵,如对这些植物加以妥善的照料,给予适合生长的土壤和营养,也可能开花,只是比一般迟一些而已。
对于智障孩子们来讲,让他们生活在正常的开放的环境中,千百次的重复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老师们更是要具备常人所没有的耐心和爱心。
有些学员甚至连基本的脱、穿衣服都不会,生活能够自理是这些智障孩子融入社会最基本的条件,因此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日常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为了让智障人士有一个真实的生活空间,慧灵把“家庭”建立在社区,目前,有2个男生家庭和1个女生家庭,这3个“家庭”与一般家庭的生活并无两样,每个家庭有一位“家庭妈妈”,照顾不超过6名“家庭成员”,孩子们共同分担家务。
对正常人来说,每天早起刷牙通常只需2-3分钟,可是对于这些智障青少年而言,他们需要老师和“家庭妈妈”把这简单的动作分解成10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步骤,再一步步地做示范。“穿衣服很容易,这些学员都能穿上,但是穿正确对他们来说可就不简单了,尤其是分清正反。”张干事这样说。“学员们不是前后反了,就是里外反了,有的学员穿裤子两条腿穿到一个裤腿里。后来老师就想了个办法,在上衣左胸上绣一朵花,每次穿上后先在左胸找那朵花。裤子穿的正确与否,要看穿好后,双手能否插到裤兜里。为了方便学员们生活自理,他们的裤子全是松紧带的,鞋也基本上都是一脚蹬或粘扣式的,因为他们的大脑神经都不同程度受损或发育不完全,类似系皮带、鞋带这样的细小动作,他们极少有人做的来。”
培养智障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除了教授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外,还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例如:摆好自己的桌椅等一些日常的劳动技能,通过老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模仿老师,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另外,老师们还注意鼓励学员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例如在服务站安排他们轮流做值日生,在家里帮助父母扫地、擦桌子、收拾碗筷等,并逐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他们改正一些缺点,熟练劳动技能。还通过定期评比,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够体验劳动的快乐。
如果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无疑是不够的。张干事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学员都患上了“星期一综合征”,本来在学校会穿衣、会刷牙、会扫地,可周末回一趟家,星期一来到服务站就什么都不会做了。不少孩子是条件反射,见了老师就会见了家长就不会,而更多的原因是不少家长怕麻烦,因为,给一个智障孩子穿衣服需要2分钟,但教一个智障孩子自己穿衣服大概就得20分钟或者更长时间。因此,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家长们应该尽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并适当做些小家务,父母也应该适时鼓励他们说说“真能干”这样表扬的话语,才能进一步培养与强化孩子的交往能力。
特教老师们有个共同的信念:选择特殊教育,就是选择了特别的奉献。
“在与智障学生的长期相处中,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的眼神,那种充满期待———期待关爱和成功的眼神。只要我们用一种赏识的眼光、赏识的心境去面对这些孩子,你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可爱无比。爱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一位长期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老师曾动情地说。
他们同样拥有强烈的情感
从正常儿童心理发展看,一般3-5岁的儿童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3-5岁的正常男孩会对自己的外生殖器特别感兴趣,时常拿手去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道德、社会行为规范意识的增强,此种行为会逐渐消失。而智障孩子由于道德行为规范意识低,自控力差,很多智障男孩都有玩弄外生殖器的行为,有些甚至不管场地、时间。喜欢抚摸、亲近异性同学或教师在智障学生中也较常见。
轻度智障者在成年后完全与正常人一样有性需求,在青春期异性同样会互相吸引,智障青少年也有自己的生理需求,也渴望正常的家庭生活。在智障特教学校就曾发生过多起大龄智障学生暗恋长得帅气或漂亮的年轻教师,由于自控力较差,他们表达感情往往是直白的,甚至会缠上老师。事实上,在智障特教学校时有发生成年轻度智障男女“拍拖”的事情,但绝大多数都遭到双方家长“棒打鸳鸯”。近一两年,在京粤等地智障学校,还发生过数起男女学员趁老师不注意发生性关系,结果男学员被女学员父母以“强奸”罪名告上法院的案例。还有一些智障青少年在街头遇到长得帅气的男生或者漂亮的女生就会尾随其后,如果智障者是女孩子,就非常危险。
目前,与庞大的智障人群的性需求相比,国内的智障者性教育却是一片空白。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直到目前我国仍没有一套系统的针对智障者的性教育教材,事实上,国内甚至暂时没有专家学者为智障者性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理论的科学指导,一线老师根本就不知从何下手。
据专家分析,正常人可以通过书籍等其它渠道获知相关的性知识,但智障青少年受智商影响接受能力较差,必须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获取相关知识,而且,如果不对智障青少年进行性教育,他们根本就无法融入社会。庞大的智障青少年群体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拥有的正常性需求如得不到满足,极易导致不稳定因素,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才是对智障青少年面临困难的最终解决方法,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在专家们眼里,智障青少年同样拥有强烈的情感,他们和一般人对生活的基本精神需求是一致的,那就是:被尊重、被善待、被接纳、被关爱、有归属感。
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经过几天的采访,我们对当前智障人士的教育现状有了进一步了解,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社会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并且以正面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还有许多大学生志愿者利用闲暇时间,为这些机构提供无偿帮助。但同时,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摆在了眼前:
1.目前,整个社会对智障人士的接纳程度远远不够,缺乏正确认识,即使智障人士掌握了一些职业技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但为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很少;
2.社会上缺少为智障人士服务的专业机构,而少量的机构也多为民间力量所举办的非盈利性组织,缺少经费支持,大部分经费依赖于基金赞助、个人捐款、公司资助和筹款活动来解决;
3.社会工作行业在国外已较为成熟,但在我国却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在岗的专业水平也并不理想。在国外,社会工作被看作与医生、律师并列的专业性职业,但在国内,这种专业意识要弱得多。即使是在上海地区,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也只有20%左右选择了继续从事这一事业;
4.我国对智障人士的“性教育”几乎为零,缺乏专业的教材、教育方法和专业人员,涉及这类问题时,只能采取抑制的办法,无法保障智障人士的合法权利,也容易造成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