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的儿童有心理问题 生活技能训练来治疗
10岁的小强在读小学4年级,平时学习成绩很好;可不知道为什么,近段时间老是出现挤眉、眨眼、吸鼻子、努嘴巴、点头等不自觉动作。备感奇怪的父母立即带他到省儿童医院眼科、耳鼻喉科检查,却未发现异常。最后在市七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咨询后得知,儿子患的是一种叫儿童抽动症的心理行为疾病,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
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的未成年人有3000万。此次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就是干预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杭州是参与城市,整个课题将于两年内完成。
有心理行为问题儿童达15.7%
市七医院儿童心理专家说,小强的症状是在胆小、多虑的性格基础上受了若干刺激后发生的。针对这种情况,医生进行了有计划的放松脑生物反馈、认知训练及感觉统合训练,并配以合理的药物治疗。20天后,情况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小强的抽动表现明显减少,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同学不再讥笑他。
有关儿童疾病谱的资料显示,近几年儿童疾病谱已发生明显变化,传染病及营养不良等儿科常见疾病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而儿童行为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据介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仅常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全国就有1142至2298万儿童患者。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曾抽样调查1200名未成年人,结果显示4-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已达15.7%,专家认为遏制和纠正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已刻不容缓。
课题内容以学校生活技能训练为主
整个课题称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模式研究,包含了非青春期学龄儿童生活技能教育、与哌甲酯疗效关联的药物基因组研究,以及平衡仪合并心理治疗矫治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等6个子课题;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等8家单位同时进行,其中市七医院参与了其中的3个子课题。
“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期,可塑性强,发生行为问题后矫正的潜能远大于成人,因而早期的有效干预是儿童行为问题研究最重要的方向。”市七医院专家介绍,早在80年代初,就有研究者提出通过提高儿童、少年的生活技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从而预防不良行为;经过20年的研究和发展,学校生活技能教育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并被认为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如果两年后课题能够成功完成,将能为所有儿童制订出一套疗效好、操作性强、易于推广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规范化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