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为异常”一个月应看精神病医生
“孩子在四五岁时应和小朋友通过游戏学习各种规则,但现在的家长却在此时忙着教孩子学英语、钢琴等。4-6岁是人生规则敏感期,家长在此时应重视对孩子的规则教育。”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郑毅教授在昨天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中对记者说。
行为异常一个月应看精神科医生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郑毅认为,学龄前儿童就应该多与人交往,要在跟小朋友的玩耍中学会适应社会规则。而对规则适应不良的人只有两个结果:攻击或退缩,攻击者对他人和社会都有危害性,退缩者自卑自闭不能与人正常交往,这都不是正常的心理状态。
假如孩子出现持续一个月以上的行为、情绪反应与年龄不符,与所受教育不符,与环境相抵触,给家人和他人带来持续痛苦,家长就应考
虑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应尽早带孩子去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
排队让孩子学会“等待”
郑毅指出,成人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都能看到儿时的影子,因此家长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胜过一切,尤其不能错过6岁之前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这有利于孩子从小学会遵守排队、优胜劣汰、不破坏公物、不损害他人利益等社会规则。如果儿时不学习适应规则,其一生都受影响。
比如带孩子游玩时不妨让孩子自己排队,让其懂得要获得必须要等待的道理。而家长本人在排队时加塞儿、拼挤只会给孩子心灵埋下漠视规则的种子。
儿时应在游戏中学“规则”
但令精神科专家担心的是,在孩子应该与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习各种规则的时候,许多家长却忙着带孩子学识字、学外语、学钢琴……家长重视孩子的超前教育和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和规则教育。这导致有些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入学后家长只能采取逼、哄、骗的方式让孩子读书,学习成绩大多不会令人满意。
“很多孩子为人处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同龄人友好相处,也不懂得尊敬长辈,其实都是父母酿下的苦酒。”郑毅说,正是家长促使孩子成了问题青少年。他认为,教给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社会规范、崇尚自尊、上进、乐学的精神,比盲目进行填鸭式教育更为重要。
少年人格变态成年可能犯罪
郑毅举例说,马加爵杀同学、刘海洋用硫酸泼熊,这些事件都是少年时人格变态成年后的表现,犯罪后他们都被诊断为精神病患者。
郑教授告诉记者,马加爵上初中时,在一次父母打架后写日记称:“我想杀了父亲,但又怕坐牢”;读高中时,他曾有过逃学经历,但学校认为他学习好能考上大学,所以没处理他。而单亲家庭的刘海洋任何决定都被母亲包办,没有自己做决定的机会,所以导致自己不会控制行为而到动物园用硫酸泼熊。
厌学可致孩子精神分裂
如果说马加爵和刘海洋事件有些极端,而中学生因厌学发生早期精神分裂的就不稀奇了。郑毅说,某校有个学习一贯很好的学生,不知何时起突然变得好动、自言自语,不仅常莫名其妙地自笑,上课时还影响他人学习。
这名原本考试拿第一的学生变成了“坏孩子”,老师就罚他站,学生不服,于是发生推搡冲突,孩子的精神分裂症彻底表现出来。家长于是控告老师“打疯”了孩子,其实孩子已有早期精神分裂症,原因更多来自家庭和社会,老师的惩罚只是促使其疾病发作的一个导火索,这名不懂得心理卫生知识的老师也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