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有心理障碍的孩子
德国是著名"心理学之父"冯特的故乡,2001年至2003年,应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及精神科主任Fuerniss教授的邀请,我在该院研修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及精神性疾病的诊治。两年来,我深感德国的家庭、医务人员及整个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与精神疾患在观念的理解、对待、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德国家庭及孩子的父母亲对孩子心理障碍的重视及处理有让我们借鉴之处。
现将在德国所见所闻有关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处理方式简单介绍如下:
一、病儿的分组和安排
1.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组此组依据儿童的年龄分为幼儿组(0~3岁)和学龄前儿童组(4~7岁)。此组的孩子大多数由父母或家人陪伴到门诊治疗,每次8小时,每周3~5天,可根据其家庭情况而定。在治疗期间,医务人员对孩子及其父母或家人进行观察、测试及检查,其中包括亲子间的交流,孩子的玩耍、睡眠、饮食及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
2.学龄儿童组此组为8~12岁的儿童设立,病情较轻或家庭条件不允许住院的孩子可选择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组相似的门诊治疗方法,无需24小时在医院里接受与青少年组相类似的治疗程序。
3.青少年组13~18岁以内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在此接受治疗。个别有极度自杀抑郁倾向的患者,需要被转到其他全封闭式的精神病院进行治疗。治疗者一般需每周5天(病情严重者需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在医院接受观察,进行与治疗师之间的交谈、治疗等。每天上午他们都会到自己相应的班级去上课(医院内设有从小学至高中的各个班级,以方便各病区患者--儿科、内科、外科等科室病人的学习。这
里的老师不仅经过专业的教师培训,同时也有一定护理病人及心理防护方面的知识),下午各个患者会有单独或父母亲与治疗师的谈话、测试等不同安排。每周会有一个下午的亲友访问时间,1~2个下午为所有青少年组(仅限心理精神科病区)提供集体活动时间。
二、入院原因及治疗师与病儿之间的关系
1.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组此时期的儿童多以进食、喂养困难等饮食障碍,言语发育迟缓等语言障碍,入睡困难等睡眠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情绪控制障碍等因素入院。
在该组中,治疗师与病儿的关系大多指的是医生与孩子的父母亲及托幼机构保育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都与家庭环境、父母亲及保育员的教育方式及学校环境等有直接关系。
在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组,家庭环境对其的影响非常重要。对于家庭环境的了解,除听取病儿本人及其家属的描述外,医务人员更应以客观的目光去观察病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当孩子与其家属在一起进行语言及其他方面的交流时,治疗师可以借助摄像机等辅助器材协助其更清晰、更真实地观察、了解病儿的日常家庭情况。比如,对因亲子交流障碍入院的家庭,可拍摄病儿家中的日常家庭对话、交流情景等作为参考资料;当孩子是以饮食障碍入院,孩子的饮食习惯、食物种类等都是医务人员非常有必要了解的;若孩子是以睡眠障碍入院,就必须知道孩子的入睡和睡眠情况等。
2.学龄儿童组此时期的儿童多以学习困难、儿童孤独症、抑郁症等精神性疾病及语言表达障碍等因素入院。
在学龄儿童组的治疗中,医务人员除了与儿童建立直接的相互信任与交流的关系外,还应与儿童的亲友、学校保持密切联系。详细了解孩子的病史以及孩子们在医院诊治时间以外的表现和情况,需要家长和学校全面配合,所以治疗师与家长、学校间的沟通成为一个必要步骤。
3.青少年组此时期的青少年会以品行障碍、睡眠障碍、性行为障碍、过度沉溺症或酗烟酒及自杀行为等因素入院。
在该组的治疗中,良好的治疗师与病儿之间的关系是成功治疗的关键。医务人员与病儿尽量保持着平等相处的朋友关系,争取治疗者的合作与协助,取得病儿的信任是绝对必要的一步。因为此时期环境对病儿的影响也极为重要,所以除了上述直接的接触关系外,医务人员仍旧有必要与病儿的家属、老师、同学及朋友取得联系,并采集相关信息,做到绝对了解病儿的情况。
对学校环境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病儿及校方有关人员的叙述,从中得知病儿在学业方面的成绩与教师及同学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而且,每周病儿会有一次与校方相关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病儿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掌握自己的不足,从而帮助治疗师及病儿进一步改善治疗方案,巩固治疗的效果。
病儿在医院环境中的表现及感受通常由病儿本人陈述、其他病儿描述和医护人员对其每日以小时计算所做的病程记录作为参考,它提供了病儿在病区这个小的社会环境中对情绪控制的表现,与其他人交流及对自己近期或每周的任务完成结果及评估的情况。
与我国相比,德国及欧美国家的父母十分重视孩子的心理障碍及疾患,他们不仅能早期发现,而且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纠正孩子的心理及行为异常,而不是非常重视药物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有益经验,医生、家长、学校及社会应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使有心理障碍及行为异常的孩子们尽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