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手,我的朋友
——为“小雨人”寻找爱心社工陪练
1978年,北京一个9岁的小男孩首度被确诊为患有儿童孤独症。此后,类似的病例不断在被发现,仅就北京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科门诊每周的检出率,已由几年前的每周一名增长至现在的每周2—3名。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病情严重的孤独症患者有65万左右,较轻的则有500多万。有500万个患者,就意味着有500万个家庭要面对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疾病,起病于婴幼儿期,很可能会伴随患者终生。在中国多数的患者还处在儿童期,家长们不能接受孤独症无法治愈、孩子将来没有生存能力的现实;有的家长不敢面对现实,许多的家庭因此破碎……各方面的打击使孤独症患者家庭处在崩溃的边缘。最重要的是所有孤独症儿童的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痛苦:“我们去世后孩子怎么办?”
通过系统化的康复训练,孤独症儿童会在人际交往和其他社会能力方面有不同的改变和提升,能够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然而,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是长期性的,这需要患者家属付出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支撑的,但是很多孤独症患者的家庭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实行孩子们长期的康复训练。因为患儿的不同表现,孩子们需要进行针对性和多样性的训练方式,例如,口周按摩、模式、爬行、球技、多感官等一系列专业训练。其中很多项训练,孩子需要有人从旁辅助。而孩子的父母多因为工作原因和时间关系不能进行日常陪同训练,毕竟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所需要的费用也让他们的父母无法离开工作岗位。而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陪孩子训练多会力不从心,因为大部分孩子需要进行感觉统合训练,这需要很大的体力付出,另外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的担子也要落在老人身上。孩子们训练时间尤为宝贵,而在老师的指导和家长的辅助不能很好实行的时候,孩子们想向社会申请援助,有没有人来帮他们的亲人们一起给他们送来希望?——小雨人们需要全社会的帮助!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事业不是一个家庭、一个机构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6•11雨人节”,就是为了呼吁全社会对小雨人即“孤独症患儿”的认识、关注和支持而设立的。我们的社会是一张生命之网,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事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孤独症儿童康复事业也是一个急迫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来重视和支援。孩子们的希望在社会,在每个人手中。认识“孤独症”,牵手“小雨人”,勾画美好未来,共建和谐社会,是所有孤独症患者家庭的心声和呼吁。
条件:
1.18岁—45岁之间,男女不限,性格开朗活泼即可。
2.具备爱心、耐心、责任心、信心、童心者。
3.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康复学、师范、特殊教育等相关专业并经过岗前培训的人员为优。
4.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严格的健康证明。
5.热爱幼儿特殊教育事业,并立志在此专业有所作为者。
6.注册志愿者、注册社工和共产党员优先。
联系方式:
绿城社工服务站 陈骋 电话:0371-63306556
中国孤独症工作研究室 电话:0371-6378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