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照亮自闭症儿童的希望之路
去年6月的一部“催泪”大戏《海洋天堂》,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倾尽所有,一生守护自闭症儿子的凄美故事。而今天,在第二十个“国际残疾人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记者也认识了一位有着同样遭遇的女性,她独自带着3岁大的自闭症儿子来到杭州接受治疗,她用她顽强的精神演绎着现实版的“海洋天堂”。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闭症儿童的概率是1/150,也就是说在150名儿童中会有一个自闭症患儿。眼前这位年轻的女性是自闭症儿童毅毅的妈妈,而依偎在她怀里、看似与正常孩子没差的就是毅毅。
“08年的4月17日,我的毅毅在一家人的盼望中出生了”,这位母亲满脸幸福的抚摸着怀里的毅毅,她告诉记者,孩子刚生下来时是那么的漂亮,一家人都盼着他快快长大。
“别的孩子在两岁的时候,都已经会说话了,可毅毅却还不会叫妈妈爸爸,那时我就担心他会不会有自闭症。”毅毅妈妈说,起初怀疑的时候都不敢去医院咨询,可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毅毅的症状越来越明显:不喜欢和别人拥抱、不喜欢和同龄孩子一块儿玩,天天就只是安静的蜷在角落里盯着电视发呆。
尽管毅毅妈妈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可在回忆过去的一幕幕时,记者仍然能从她脸上感觉到当年的痛苦和一路走来的艰辛。“后来我们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就勇敢的带孩子走进了医院,结果真的确诊为患有孤独症。当时我们一家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就像天塌了一样,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从不敢相信到嚎啕大哭到看书求医,毅毅妈妈决定辞掉工作,一心一意在家照顾年仅两岁的儿子。与此同时,她还四处求医,为毅毅找寻治愈的每一线生机。
“后来,我带着毅毅找到了这里,也就是青苹果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经过了咨询、预约、长时间的排队等候之后,我们终于等到了名额。”记者了解到,这家人的生活原本就不富裕,为了给毅毅不惜一切代价的治病,孩子爸爸前往外地打工,是妈妈一人带着毅毅在杭州边治疗边生活。
“刚来杭州的时候,我们住最便宜的农民房,挑最便宜的吃,生活一切从简,只为省下每一分钱给孩子做康复”。妈妈说,毅毅进“青苹果”时刚满3岁,到今天足足接受了7个月的治疗期,从最初不认人、不说话到如今已会开口喊妈妈了,进步很大。
“现在在康复中心他会和孩子们一起玩,在家里会帮我做一些简单事,想想自己再累再苦也是值得。可我又开始担心,到了读书的年龄怎么办?康复中心不可能永远成为这群孩子的归所,以后在社会上怎么生存?”毅毅妈妈希望能有更多像“青苹果”一样的地方,供这群特殊孩子生存,帮助他们走完小学、中学甚至大学。
今天,记者看到很多家长牵着“缺陷”儿童在“青苹果”康复训练中心共度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是的,机构不可能是他们永远的归所,只有家才是孩子最后的港湾。看到有这么多的父母还在坚持,看到他们坚强的承担着由无数次失望叠加起来的重负,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给这群无辜、无助的孩子们,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人间的欢乐、美好与关怀,为他们在社会上筑起一个像家一样的城堡,那里没有歧视,只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