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自闭症孩子出去玩,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记得第一次带自闭症孩子出游,是因应一位家长的要求,原本心中觉得有些不妥,担心学校不能认同,因此我先利用假日带自闭症孩子出去玩。几次的经验,发现自闭症孩子的一些能力与兴趣是无法在课堂中观察到的,而他们所展现出活泼、机伶的一面,更是打破一般人对自闭症孩子的刻板印象。再者,我和自闭症学生建立不错的情感基础,有助于我在课堂内的教学。于是开始了我四年来社会适应课程的尝试。
评估孩子的生活能力与分析其行为特质
许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害怕带自闭症孩子出门,尤其是自闭程度较 重的或是伴随有过动倾向的孩子,一旦发生突发状况,常让家长觉得颜面无光,甚至是遭到他人的批评或是嫌恶。但是当我们安排社会适应的课程,这会是一个观察其生活能力的绝佳机会。
藉由外在环境较多的刺激,也可以发现自闭症孩子的行为特质与问题。我曾经带一位几乎没有口语的自闭症孩子搭捷运,在搭车的过程中,我希望孩子能因为喜欢搭乘而有意愿仿说各个捷运站名称,在去的路程中,孩子还蛮配合的,但回程时,大概是因为疲累却不会表达,突然出现脱掉鞋袜、躺在捷运车上的地板,踢着捷运门的行为。当我拉他起来时,他却笑嘻嘻地不肯起来。车上有一位好心的中年妇女,看见了帮我劝他:“小朋友,赶快起来,要不然你妈妈要生气了”,孩子没有反应,“再不起来 ,警察就要来喽!”孩子仍然没有反应。刚好她要下车的站到了,于是赶忙下车。车上许多眼睛盯着我们看好戏,我先抑制自己的情绪,放低音量:“小安,穿上袜子。”当他穿上袜子后,我再下另一个单一指令:“穿上鞋子。”最后我说:“站起来!”他也乖乖地配合。这次的经验除了观察到孩子行为所具有的沟通功能之外,也体会到家长带自闭症孩子出门的心情,更学习到对待有情绪、行为问题的自闭症孩子是应该以稳定的情绪来沉着应对。
在实际的情境中演练生活的技巧
社会上有许多情境不见得是学校内所能具像地提供,例如要让孩子具有购物能力,在学校的主流课程中,会先在国语课学习如“饼干”、“饮料”等语词;如“包”、“罐”的量词;和如“我要买一包饼干”的完整句;接着,我们会在数学课学习认数字、付钱找零的概念等,当我们的认知能力更好时,再使用加减乘除的运算来帮助我们完成更复杂的买卖行为。再来,在生活课程里,我们会学习排队等候、买东西要付钱等等的基本社会行为。这些学习的内容,对于一般学生,可以在教室中学习后类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是对于自闭症学生而言,却是不一定的,因为他们有类化、应用的困难。反而在实际的情境中,他们能够更具体明白语词是如何应用的、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如何发生的,而生活中的常规也在实际的演练中明白步骤与规则,和情境中事件的因果关系。所以社会适应的课程能提供教室较不易模拟的社会情境来实际演练生活的技巧 。
以主题式交谈提高孩子的沟通意愿
每个孩子都是“爱玩耍”的,如果问孩子“最喜欢的学校活动是什么”,相信很容易得到的结论是“校外教学”。我们会发现,每位孩子对出去玩都有很深刻的印象,他们会很有话题地与大人们讨论着精采有趣的活动过程并分享个人的心情与看法。我在带自闭症孩子社会适应的经验中发现相同的结果:深刻的活动印象使我和自闭症孩子的沟通接上了通路。例如我们去过了动物园,我可以问他“你跟谁去动物园”、 “你是什么时候去的”、“你是怎么去的”、“去到那里,看见什么”,因为我和他有共同的经历,所以我知道他的回答对不对,也可以引导他回答正确的话语,而最重要的是面对问句他更有回答的意愿。
扩大生活圈以增强新环境的探索与适应能力
另外,还有些功能较低的自闭症孩子,如缺乏口语表达能力、对适应新环境有困难或是对环境探索缺乏动机,对他们而言则有更基本 的学习目标,那就是要学习如何自在地在人群中活动而不出现干扰他人的行为。因为大众对自闭症孩子的特殊行径 比较能包容,但对于自闭症成年患者大概就不会有如此的包容心,所以及早教导中低功能自闭症孩子在社会环境中处之泰然,他们长大后越有融入社会的可能。
培养、训练自闭症孩子随机应变的能力
社会适应的另一项功能是藉由经历不可预期的情境或事件,培养、训练自闭症孩子随机应变的能力。周遭 的社区就象是一个“活动的教室”,它提供了不断变换的外在刺激,一方面可使自闭症孩子比较不会产生无聊的感觉,再一方面,更是随机教学的最佳时机。举例说明,曾经有一次社会适应课程中,因为天气转为阴雨天,家长担心下雨,而手边又没有雨伞,我告诉家长不用担心,如果真的遇到下雨,正好就是一个机会教育,自闭症孩子可以学习怎么解决问题,如找地方躲雨或是去买雨具。而到便利商店购买雨具,则又是另一个教育的机会,可以教导孩子如何搜寻商品(买雨衣或是买雨伞)、如何选择商品(买摺叠式雨伞或是简易式雨伞)、如何判断携带的钱够不够买商品、如何开口询问(例如找不到雨伞时)、如何排队等待、如何付钱找钱等等。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带自闭症孩子搭火车到松山火车站,我们学习如何投币购票、如何辨识指示标志,但迷糊的我还是带着孩子搭错了方向,当我发现我们是往板桥方向时,赶紧带着孩子下车,并走到对面的月台,搭下一班前往松山火车站的火车,利用空档时间,我告诉孩子以后再有相同情况,可以怎样解决问题。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社会适应课程其实还有许多好处,最快速而明显的效果,就是可以和自闭症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一两次的经验之后,你会发现眼神不对焦的自闭症孩子,却在看见你时,眼睛为之一亮,再经过几次之后,他会主动跑来问你“今天要去哪里”或是告诉你上次的活动经验(虽然有些表达会显得刻板、僵化或是很唐突),很快地你会成为他很喜爱的老师之一。
以愉悦的心情面对教学与学习
另外一个好处是教导者可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态度去面对这般的课程活动。如果教导者一定要和自闭症孩子待在教室中一对一地个别指导,却在孩子专注力不足、坐不住时,教导者本身一再压抑自己的不耐(或是无奈),而致使双方都感受无比的压力,对于学习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教导者保持愉悦的心情教学,对孩子可以是一个正向的示范,以愉快的心情面对学习,才能引发孩子自发性的学习动机。
增进人际互动与亲师沟通
在安排社会适应课程时,尽量采小组方式(约2大人:3小孩的比例,可视孩子的程度来决定),因为会有较佳的行动力和配合度,也避免大队人马在公共场所容易引人侧目。另外,各小组成员偶而会交错搭配地出游,目的是增加孩子认识新朋友和演练社交技巧。如果有家长随行,这也是很好的亲师沟通机会。在带自闭症孩子出去社会适应之后,除了记录活动过程、设计学习单之外,我也会尽量再与家长联络沟通,藉由经验的分享,家长比较容易与我谈到孩子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也更能针对孩子的一些行为特质去探讨适当、可行的策略。曾有一个家长表示她很喜欢和我一起带孩子出去,因为她可以比较轻松地去面对孩子的突发状况和分享生活中的经验。我毕竟不是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所以在态度上和心情上都能较客观地面对问题。同时我还扮演情绪的绝缘体,家长较不会在我面前以情绪化的方式去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降低亲子冲突的产生,进而发现冷静地处理问题行为才是有效的解决之道。
至于如何安排社会适应,只要我们去思考哪些社会情境是有助于 自闭症孩子生活需求的学习,其实到处(邮局、银行、餐厅、超市、公园、百货公司、医院、图书馆、电影院,甚至电视台)都是机会,并且根据孩子的能力与兴趣,协助分析工作的步骤之后,按步就班地执行即可。另外还需注意“预告行程”和“准备记事簿”的技巧,可有助于自闭症孩子作好心理准备。总而言之,带自闭症孩子出去玩,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重要的是“行动”,而且你会发现在过程中其实充满乐趣,即使有时累了一点,但也只是短暂的,毕竟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所要面对的才是一辈子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