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障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家长组织谈融合残疾人融合教育
6月30日,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残障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联盟秘书长周佩仪做了关于家长组织推动融合教育的发言。
论坛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称UNESCO)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 李红艳 指出,UNESCO从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学而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了学习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存,报告当时引起非常大的反响。1996年UNESCO发布了另一个研究报告《教育:内在的财富》。这些报告旨在一个历史阶段总结全世界在教育领域的思维,是领先的专家集体的智慧形成的报告。
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重申了在教育中奉行人文主义的方法。"仅凭教育不能解决所有教育发展问题,但是着眼于全局的人文教育方法,有助于实现新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经济增长必须遵从环境管理的指导,必须服从人们对和平包容的关注,人文主义发展观,反对暴力、不宽容、歧视和排斥,在教育和学习方面意味着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
今年5月开始实施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政策制定过程当中有很多人参与,在2013年国务院法治办公室为新《条例》征求广泛意见,救助儿童会收到建议邀请。包括专家、残障人组织、国际国内民间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家长代表等人参加了救儿会组织的咨询会,并将每一条对《条例》修订稿草案具体修改建议反馈到国务院法制办,但是之后石沉大海没有任何消息。2017年国家突然颁布实施新《条例》。政策制定过程需要多个利益相关方参与,其中很重要的是家长组织的参与。最关心残障儿童的融合教育肯定是他们的家长,必须充分利用家长的原发力量。
▲李红艳做主持
家长及家长组织也一样重要
融合中国秘书长周佩仪就这一议题,家长和家长组织的角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周佩仪讲到:联盟最主要的目标是希望《残疾人权利公约》在中国落地,虽然中国在2008年签约,我们仍然希望继续推动。因为家长是我们的服务使用者之一。如果我们要推动所有的有关于社会福利或社会服务的政策,没有服务使用者的参与,是不合理的。今天的会议,如果没有我,我觉得也讲不通,最应该是请家长过来,或者直接请我们的服务使用者过来。现在在场都是很专业老师,教授,或者是从事这个工作的工作人员,但是家长的决策,服务使用者的决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我今天出现是很重要的,我的任务是传达服务使用者的声音,也是跟大家分享我们做的努力。
联盟2014年只有17个家家长组织会员单位,现在已经有68家家长组织。可能在座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家长组织,怎么来的,有没有想过原来有心智障碍家长的组织?我们现在在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地方都有或多或少的家长组织,所以如果从事有关政策推动的工作,我觉得可以找他们一起做。
刚才我说了,我们也有我们的使命,我们是希望通过我们对心智障碍者家庭的支持,促进《残疾人权利公约》在中国有效的实施,实现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庭全面融入社会,更有尊严的生活。我们这两年主要推动融合教育和就业。今年3月份递交了一份人大提案,很多人猜测家长能做什么,就是提一下意见嘛。其实并不是,现在家长组织和以前的印象很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家长组织已经有很大的提升。我希望大家在当地做工作的时候,不要遗忘我们的服务使用者。心智障碍者人士能参与最好,但是可能对于他们,表达和参与都是需要家长的帮助、协助,所以家长的参与同样非常重要的。
我们吸取了港台家长组织的经验,他们的家长为什么会产生角色转变,成为政策推动者。以港台的经验来看,在倡导政策成功大部分都是家长的力量,不得不承认,在大陆我们是不同的政治背景,不同的社会背景,但是我认为,不一定完全学习港台经验,但是家长的参与是不可缺少的。他们的参与也需要不同的成长阶段,现在的家长需要我们很多的支持,需要很多能力建设,才能够成为有力的倡导者,这需要一个过程的。家长联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成为倡导者,他们就是我们很好的合作伙伴。
▲周佩仪发言
倡导:既是使命愿景 也是当前所需
接下来,周佩仪还讲解了有关倡导的背景。是跟联盟的使命和愿景很契合,我们希望促进社会融合。我们经常说,残障者就业做不好,社区生活也做不好,归根结底是没有营造一个融合的社会,教育是心智障碍者社会融合的重要基础,如果不从幼儿园开始做,后面的工作很难开展。经历了两年时间的准备和酝酿,与国际助残合作的SMART24成功实施,即推动公约的第24条在中国的落地。也是因为这个项目,我们发现家长的力量,很多人愿意帮助他们,希望这条道路是平等的合作,是互利的,这是我们倡导的背景。
在我们做项目的初期,有很多家长认为,随班就读不就是融合教育吗?正是这些不准确的理念,我们一开始花了很多时间做家长的能力建设。我们召开了很多次不同主题的圆桌会议,要求利益相关方,包括服务机构,政府有关部门,残联,专家学者,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3月份人大代表提案的方向。在此之前做了很多工作,最重要是去年做的调研报告。做倡导就要反应实际状况,没有数字,没有调研,就没有话语权。如果家长还停留在只会诉苦的阶段是没有用的。我们希望这个提案,能够递交给真正改善政策的人的手上,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比较科学的调研。去年有7个地方的家长组织帮助做入校的调研工作分别是北京、兰州、郑州、长沙、新余、广州、肇庆。
调研结果触目惊心
调研过程分四大块,第一:访谈,专家访谈的工作,教育局工作人员的访谈,普通管理者和教师的访谈,随班就读特殊需要学生家长的访谈,由专门的调研人员进入不同的学校做集体的访谈。第二:普校工作人员及特殊需要学生的问卷内容,入校抽样调查,第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线上问卷调研。在线家长问卷共收到6962份。第四:研讨会。是主要调研结论,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学校老师跟教育者的态度和对融合教育的培训需求,二是特殊孩子的需求。
经过调研发现,60%的教师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的特殊教育课程,只有10%的教师参加过比较系统的特殊培训(12个小时以上)。对于特殊孩子的情况,就读于普通学校孩子,346个样本当中,有27%有过被要求退学的经历,数据惊人。我们的调研建议加强对于普校老师的融合教育培训培养。如果老师不懂,对融合教育的政策下来,学校做不到,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他们还是会自动离校。
周佩仪利用香港的案例讲述了香港的特殊教育条例。特殊孩子进入普通学校的机会很大,因为家长可以选择,有家长希望孩子进入特殊学校,也是因为学校或者教师融合的氛围特别好,他们宁愿自己孩子在特殊学校不被伤害。所以即使政策实施,有没有做好支持系统,也很难实施下去。这也是大家未来需要继续攻克的一点,需要郑重考虑。
调研结果显示,跟台湾相比,台湾95%的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就学,普通学校的特教老师比例是1:7,而内地目前只有54.2恩%的残障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而普通的特教师资寥寥可数。普通学校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度很低:60%的老师没有接受过任何特教的培训,融合教育可想而知,二三线城市尤其严重。由于融合教育理念普及不够,老师觉得自己已经很辛苦了加上缺乏特教的培训,他们有四分之三的老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特别消极。有三分之二的受访家长希望孩子今后融入社会,甚至是自力更生,这是家长的期望。他们对融合教育的期望值很高,然而现实很骨感,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地方。因此配备专业的特教老师,并且为他们设立岗位和支持是特别重要的,对普通老师进行充分的特教培训,有专业督导进行巡回指导等等,是教师和家长最迫切的需求,也是推动融合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