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有了新的希望
据了解今年9月,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19名学生家长联名写信拒绝一名孤独症孩子进校上课的报道将残疾儿童的融合教育再一次抛到了风口浪尖。记者了解到,面对适龄孤独症儿童,本市一些学校正在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其随班就读的教育之路。
2012年的世界残疾人日,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根据最近的一次抽样调查,初步统计本市0到6岁的孤独症儿童有700余名。在今后几年里,这些孩子都将面临入学接受教育的现实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本市一些学校正在探索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的方式。
新源西里小学打破了普教班、特教班割裂的局面。记者了解到,今年,新源西里小学共有特教学生66人。其中,孤独症的孩子超过了一半,达到了40余人,这些孩子正在和普通孩子一起接受融合教育。
专门从事0到6岁孤独症儿童康复的五彩鹿康复训练中心常务副校长冯兰英告诉记者,目前,本市孤独症孩子主要有三个去处,第一,在康复中心接受康复;第二,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第三,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能够进入普通学校的孩子很少,不同的学校也有着不同的方法。”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一些学校在接收孤独症的孩子方面进行着“在家长陪伴下随班就读”;“家长带孩子到学校上半天学,半天去机构训练,每周上一两天学”等方式。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保障残疾儿童学习的权利,目前本市建有22所特殊教育学校。考虑到残疾孩子融入社会的需要,本市将不再扩增特殊教育学校,鼓励以随班就读的方式使更多的特殊孩子进入普通中小学学习。
故事
7岁前换过10个幼儿园
太阳暖暖地照进教室,同学们都在大声地朗读着课文,坐在最后一排的小文开始还能够紧盯书本,但一会儿工夫他就心不在焉地专注地玩起了手指头。“好,谁能把下面的字组成词?”班主任甄老师的话音未落,班里的同学都举起了手,回过神的小文也高高地举着。“小文,你来。”“坚,坚持;炮,礼炮;船,战船……”小文认真而准确地读着。
如果不是小文在课堂上时不时显出的不专心和偶尔的下位子走动,记者一点也看不出他是一名患孤独症的孩子。对于小文随便离开座位,因为动作很轻,班里的同学好像也都习以为常,甄老师发现后也会及时提醒。小文妈妈告诉记者,孩子3岁被确诊为孤独症,到孩子7岁上学前,曾经换过10所幼儿园。
2010年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他们听说新源西里小学有特教班,还在开展融合教育,就把孩子送了来。刚入学时,孩子只喜欢一个人呆在角落,不和别的同学说话。“那个时候,我们无法想象孩子现在居然可以组词、算算术、和普通孩子们一起踢足球。”
对话
“小毛病”不会传染
对话人:新源西里小学特教老师朱振云
记者:什么情况下特教孩子可以随班就读?
朱振云:通常是从一个学科,比如音乐、美术等学科开始,逐步增加到多个学科。一定是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特殊学生进入普通班对班级管理和教学都是挑战,特别是教学。
记者:您不担心特教孩子会把小毛病传给普通孩子吗?
朱振云:这是认识的误区。孩子会去模仿如吐舌头等一些不好的动作,是因为他们觉得好玩。教师就要告诉他们,一个孩子出现这种动作是因为他有些不舒服,就像咳嗽一样,你没有感冒,就不要学别人咳嗽。孩子明白了自然不会再学,找到方法最重要。
记者:您觉得特教孩子随班就读难以快速推广的原因是什么?
朱振云:融合教育刚刚起步,它是前沿的、进步的,在大家的理念和技术都没有同步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问题,但融合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一定是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