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障学生之教学
情障学生之教学
严重情绪障碍(简称EBD)学生的学业表现不佳是不爭的事实,而且EBD学生常被认为比其他障碍类的学生更难教,因此,如何有效能的教导EBD学生为教育工作者的一大挑战。
Kauffman (2005)在其所著的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of Children and Youth一书中,认为学校为助长学生发展出EBD之成因之一;尤其是在学生所需学习的重要技能(学业及社交技能)中,学校常常未能提供有效的教学(p.222)。
许多学者皆强调学业学习对好情绪及行为发展之重要。因为对每个人而言—不只是孩童及青少年—能满足每天生活环境的要求,对个人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若在生活中时时都会面临著失败,或表现比同儕差,则每个人都会產生挫折感、无价值感、易怒、及愤怒。故有能力处理所面临工作,对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学生之工作就是学业学习,若老师不能有效地协助学生学习学业技能,等於是助长了学生的情绪及行问题。
要协助EBD学生有效学习,经实证支持的教室作法(classroom practices)包括下列四方面:
1.行为管理(Behavior management):Shores等人(1993) reviewed 文献指出有效的教室行为管理系统包括:有效的使用班规、教室安排(classroom arrangement)、教师移动方式(teacher movement patterns)、外在的增强物(reinforcers external to social interaction)。
(1)班规:教室內应有四、五条班规,张贴在学生容易看得到的地方,班规的陈述应为正向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如上课时要安静,而非上课时不要说话)。如在教室明显之处张贴班规如下:
· a.举手且得到老师允许才发言
· b.立刻遵照指示
· c.留在指定座位上(有老师允许才可离开座位)
· d.使用无侵犯性的语言
· e.看守自己的手脚物品等( keep your hands, feet, and other objects to yourself)
此外,要清楚的陈述遵守班规的正向后果,及违反班规的负向后果;此可配合增强制度实施,如遵守班规会得到多少积分,每次违反一项班规会扣多少分。此部分亦需清楚张贴在学生容易看见之处。
(2)教室安排(佈署):此会与教师的移动有关。有效的教室安排不只提供多种的教学活动,且可让老师能容易的在教室內移动以加强与学生互动。文献上支持正向效果老师的接近性(proximity)有助於正向的师生互动及谴责学生。当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能教室內移动时,有助於学生专心於学业活动,且减少不良的行为发生。因而教室內需要各种不同的座位安排,如一排排,及个别学习区等以加强师生互动。
教室有各种不同之教学安排,允 许 老师能自由的移动以实施行为管理计画。有小组教学、个别练习区、及引导练习区等。
(3)增强制度:所谓增强制度是指师生互动时自然增强之外的一套正式增强系统。文献上特别支持代幣制(积分制)。代幣可累积用来交换实物,如书籍、玩电脑游戏时间、食物等。当能正確使用时,代幣制是十分有效的行为管理工具,可以增进学生学习时间且减少不良行为。
代幣制之实施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共同部分(班规之实施),一为个人部分(个人特殊之问题行为、作业之完作量等)。每节课记录。所累积的积分可在每天结束时及每週换取各种不同的活动或实物。
2.教室程序(classroom procedures):所谓教室程序是指在教室內如何完成一件事的方法或过程,此包括例行事项。每一次老师要求完成一件事,就必须要有一个程序或一套程序。如有问题时、作业作完时、收作业等。老师需告诉学生在教室內做每一件事情的程序,同时也可能需示范如何作,並回答学生有关此方面之问题。
3.有效教学:教室內的学业性活动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直接教学—教导新的技能,另一种是在独立个别学习区作复习的练习。若要有效教导新技能时,通常要遵守下列顺序:
(1)得到学生注意力
(2)呈现目標
(3)复习与目標有关之先前学习经验
(4)呈现新的讯息(示范)
(5)协助学生表现目標技能或正確使用新讯息(引导练习guided practice)
(6)评量学生独立表现(或知识使用)结果:通常以80%为標准复习。
4.提供结构以支持教学活动(structures supporting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此是指对课程材料所作的修改(modifications and adaptations)来强化教学刺激,使学生达到一般同儕的学习结果。这些修改的范围包括:(a)数量(size),(b)时间,(c)支持的程度,(d)输入(input),(e)难度,(f)输出(output),(g)参与(participation),(h)替代的课程目標(alternative curricular goals),(i)替代课程。
参考资料:
Gunter, P. L.; Coutinho, M. J.; Cade, T. (2002) Classroom factors linked w/ academic gains among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 behavioral problem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46(3) 126-133.
Kauffman, J. M. (2005).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of Children and Youth. 8th edition. Pearson Prentice Hall.
Gunter, P. L., Denny, R. K., Venn, M. L. (2000). Mod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d procedures for curricular success of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44(3), p. 116, 6p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