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时间人际冲突的预防与处理
1.為什麼容易发生在下课时间?
(1)非结构化环境。
(2)较少成人监督。
2.教室外社会行為的分类
(1)社会投入:与同儕有自然的语言互动。
(2)社会参与:与同儕有非语言的互动。
(3)参与游戏:参与结构性或有规则的游戏。
(4)平行游戏:靠近彼此并进行相同游戏却无互动。
(5)独自一人:独处或被排斥。
(6)师生对话:被老师叫去或与成对话中。
3.反社会学生的三大人际困难
(1)加入进行中的团体活动。
(2)合宜处理对嘲笑和激怒的回应。
(3)服从指示和要求。
4.反社会学生对同儕的影响
(1)反社会学生容易将一般同儕捲入负向的社会互动。
(2)故一般同儕必须同样训练及教导(与反社会学生所需)相同社会技能。
(3)轮流担任特别助理或行為纠察队。
5.下课时间行為管理的因应策略
(1)教导常规及準则:
A 直接教导下课时间所需的社会技能及维持友谊的準则。例如:让学生知道何谓正确及不正确的言辞和肢体碰触。
B 上述教导须结合「奖赏本位」、专為教室外情境设计的行為管理制度,方可达最佳效果。
(2)教导特定社会情境的适应策略:
针对「加入团体」、「面对嘲笑」、「马上服从他人指令或要求」,加以设计。
(3)教导社会技能
A 小学生需要加强师生互动技巧、同儕互动技巧。
B 中学以上学生尚需加入自我调适技巧。
(4)教导生气控制与衝突解决:
A 反社会生需求:「发现」、「控制」生气、并「避免」引发衝突。
B 良好介入策略四要素:
a 社会性问题解决技巧
b正向角色(如:轮流、遵守游戏规则、分、合作)的演练:
c 加入团体的技能训练:
d 处理强烈及负面情绪。
C 生气控制策略:自我对话、认知冥想、放鬆训练、行為演练、创造实际演练的情境及机会。
D 同儕中介法(peer-mediation):选出一位中立的同儕作為仲裁者,带领眾人釐清事情及找出处理的方法,最后签协议书。
情境一:加入团体(游戏、合作学习、竞赛)
正向 |
中性 |
负向 | |
干扰性 |
礼貌性的请求 |
正向的言语 |
攻击行為 |
非干扰性 |
礼貌性的请求 |
等候 |
威胁或侵入 |
** 学生应确保其已了解活动规则及所需的基本技巧;不宜要求对方成员回答问题;宜在旁观看及等待邀请,或在活动中场休息时再询问对方意愿。
情境二:被嘲笑时
回应 |
不回应 | |
正向 |
1.反讥 2.不放在心上 |
1.离开 2.完全不理会 |
负向 |
1.扭打或追赶 2.生气或哭泣 |
1.扬言要告状 2.叫对方停止 |
**注意可能男女有别
情境三:立即服从
教师说明 |
情境 | ||
清楚 |
要求 命令 |
团体导向 |
井然有序的环境 |
不清楚 |
请求 |
个别导向 |
失序的环境 |
** 学生正向反应:1 服从 2 请求再解释一次 3 协商 4 合理的回绝 5 有做但未要求的水準 6 表现被动的不服从
** 学生负向反应:违抗
本篇文章由台北市教育大学特教系吴怡慧教授於96高阶情障种子培训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