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写与绘画中进行孤独症儿童教育干预与治疗的研究
一 、课题界定
1关键词之一:“书写与绘画”。 其实我校招收的许多孤独症儿童智商都比其他智障儿童要高,每一名孤独症儿童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有些表现在音乐方面,有些表现在书写方面,有些表现在绘画方面,我研究的这名孤独症儿童的闪光点就是书写与绘画,通过对其这方面的研究,发掘其内心世界。
2关键词之二:“孤独症儿童教育干预与治疗”。 目前国内对孤独症儿童康复的两种理
(1)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孤独症儿童行为改变为目标的教育康复理念。
(2)以儿童认知发展心理为指导的、注重孤独症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康复理念。
其中第二种理念将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注重运用儿童发展心理的理论来解读孤独症儿童,尽管还不完善,但已具初步效果,得到一些老师和家长的认同。
二、理论依据
1孤独症的定义
孤独症是一种儿童早期的综合征,特征性表现为社会关系异常,语言障碍伴有理解能力低下,代词颠倒(尤其是在指代自身时用"你"代替"我"),仪式和强迫现象(坚决的保持一致性),以及智力发育的不平衡,其中大多数病例精神发育迟缓.
孤独症多见于男孩,比女孩多2-4倍.单卵双胞胎发病的同一率明显高于双卵双胞胎,提示了遗传因素的重要性.该综合征通过其行为表现被确认.智能水平和是否存在神经损伤用多轴诊断系统分别记录.
2格式塔学派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许多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同型物。
3塞甘认为:学习有赖于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最经济的方法,是利用实际的事例或事物来施教;缺陷最严重的儿童也是可以造就的。
1、研究背景:
现今,各校招收的孤独症儿童日益增多,怎样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许多学者研究认为,50%的自闭症儿童最终会使用有用的语言。而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自闭症儿童以极有限的方法进行言语活动,不能与他人交流,主要有以下沟通困难:1) 缺乏口语能力或语言缺乏功能性;2)误用人称代名词,3)从一个话题向另一个话题转变时,很难改变自己的注意焦点;4)同两个以上的人交流时,很难保持同一个交流的话题;5) 因反复行为而影响交流;6)与交谈者很难保持视线接触。
此外,孤独症儿童还存在社会交往障碍: 1)不能进行社会交往;2)不能建立伙伴关系;3)依恋关系缺乏;4) 感情和社会互动方面困难,他们不容易去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不会“察颜观色”;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些特征反映了自闭症儿童对他人心理解读的能力有严重的缺陷,他们不明白自己的信念、要求和愿望与别人的是不同的。
2、研究意义:
(1)理解孤独症儿童的需要
近年来,我校招收的学生中,孤独症儿童不断增多,他们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人沟通交流,使人很难理解他们,其实,通过他们的一些行为,我们还是可以分析出他们的一些想法的,他们虽不与我们沟通,我们却可以尝试着主动理解他们。
(2)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干预与治疗的需要
孤独症儿童的核心性问题在于:感知觉严重失调、大部分儿童不会正确运用腹式发音方法、缺乏正确的交往方式、主动与他人交流与交往似乎是他们无法逾越的障碍。
孤独症儿童的生理发展与正常儿童基本相同,而其心理发展在0—2岁时差异性不大,3岁左右因发病,心理发展停滞或速度放慢。
因此,尝试着在书写于绘画中对其进行教育干预与治疗。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发掘可与孤独症儿童沟通的方式
·从厌恶写字到喜爱写字
·写字过程的转变
·写字的特点以及所反映的内心世界
2、绘画的出现
·了解绘画可以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
·对绘画产生兴趣
·从单纯文字到图文并茂的过渡
·初期绘画的特点及反映的问题
·从粗糙的绘画到精细绘画的过渡
·精细绘画的特点及反映的问题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1.研究的过程:
(1)申报阶段(2007年8月-9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07年9月-11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收集并学习与本课题有关资料
(3)实施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3月):根据方案开展课题研究课活动,整理收集有关资料
(4)总结阶段:(2008年4月-5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研究方法:
(1)实践研究法: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2)个案调查法: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在他们身上找出好的教育规律。
(3) 总结法:总结课题实施中的情况,积累材料。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撰写研究报告、撰写论文、研究课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