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方法在孤独症康复过程中运用研究
【摘要】如今孤独症在儿童的的发病率已经越来越高,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当前孤独症儿童矫治的重要方面。笔者根据在临沂蒙星特教实习过程中,发现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都可以在自闭症儿童训练中应用,本文对孤独症的一个案例进行阐述,并且对社会工作的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孤独症、康复、、治疗方法、社会工作
一、背景介绍
孤独症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但其致病原因至今仍然如谜一般的不为人知。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幼儿期发育障碍(严重的功能丧失的终身发展性残疾)也被称为全面发展性障碍,有着社交、语言及非语言的障碍。在机构里面有很多自闭症的孩子,本来在这个年龄应该是在学校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的时候,但他们却在过着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生活。
笔者在山东.临沂蒙星特殊教育学校实习,实习期间对机构里的孤独症孩子的训练进行总结,并运用社会工作的介入和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运用,将其溶入到孤独症康复训练中,并提出几点建议。现在机构有12名自闭症孩子,基本上都是言语上的缺陷。
二、个案分析
(一)案例
姓名:李佳龙(化名)
年龄:5岁
性别:男
李佳龙是在08年3月来到学校的。刚来的时候,是由他父亲带着来的。他属于孤独症程度较轻的,生活上基本的日常自理能力都能自己完成。但是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差,喜欢模仿别人说话,典型的“鹦鹉学舌”,但不理解其中意思,老师说什么他就学什么,总觉得好玩;不会辨别物体的颜色,并且行为比较刻板。
(二)训练过程
1、接案——建立关系
自闭症儿童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情感不稳定,也不容易接近别人,对别人的呼叫不理睬。要想对其进行教育干预,并实施康训服务,这样要让孩子接纳老师是很关键的,这其中也包括老师对学生的接纳。只有这样在以后的训练中孩子听从老师发布的指令,接受训练。
佳龙刚来学校的时候好象对什么都感到希奇,到处乱走,还喜欢接触东西,有的时候喜欢用手敲打桌子、墙壁等。老师叫他也不答应,而且不让生人靠近,同时也不让我靠近。这样,我就要寻找各种机会去接近他,和他接触。首先,我是去了解案主,了解他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什么,喜欢的哪些玩具等。然后,我了解到他喜欢球,所以上课前就先让他玩一会球,并且在他有好的好的表现时给予他夸奖。最后,自己慢慢的加入,和案主一起去玩,逐渐的和案主靠近。就这样,经过一周的时间,我和案主之间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2、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的办法,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还有在平时和他一起玩的过程中去发现他的不足之处或是缺陷方面,最重要的是对他的评估,并在以后的接触中不断去发现。
在这期间发现他不认识颜色,对物体的颜色不敏感;语言发展有障碍,说话内容,形式异常,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对他的训练,基本上从这开始。
3、训练
学生:李佳龙
训练时间:3.10-4.20
教师:赵云、
目的:提高他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以及提高自身能力的缺陷。
内容:1)开始让他熟悉学校的环境,并且和其建立培训与被培训的关系;
2)对他进行评估了解,发现他自身的欠缺;
3)根据其自身欠缺的方面,给予适当的训练和完善,并在训练中发现新的问题,而且在其中老师要经常自我评估;
4)建立学校内孤独症康复小组
5)开展学校所在社区的活动
训练步骤:
1、注意力
教案主如何集中注意力时,指令:“看着我”是非常关键的。提示案主坐在椅子上,放平两手,老师坐得很近,不允许案主坐姿不正或跑开。老师的态度是一贯性,坚定,提要求,对任何服从的表示给予表扬。让案主集中注意力是关键的第一步,在这训练期间主要是目光对视。
在训练过程中案主经常会不配合的情况,而且还会哭闹,这都影响了训练的进程。
2、指令
指令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训练者和培训对象建立很好康复关系重要的一步。在训练中主要是给案主发出一些比较简单的指令,因为其自身的原因决定的,比如:坐下、站起来、跺跺脚、拍拍手等。
在训练过程中经常回出现案主做的动作和你发的指令完全不一样,同时他会对训练者发出的指令不予理睬,这都是训练中的不利因素。
3、理解、语言
案主主要是理解方面很差,同时语言表现是鹦鹉学舌,在训练中很麻烦也很苦难。主要是对其实施辨别训练和建立正确的概念,辨别训练包括对他进行视觉配对训练、声音物品配对训练等,建立正确概念的训练是从实物、现实景境着手。
这一过程中的训练是最困难的,也上最重要的,因为案主要的缺陷是这方面的,同时这一过程的训练是案主最不配合的,这#p#分页标题#e#对训练带来很大的困难。
老师说“给我”, 案主将放在眼前的物品拿起来交给老师(需手势的提示或给予
辅助)。
4、认识颜色(从理解到表达)
案主这一方面的缺陷不是很严重,他能简单的认出一些颜色,所以在这一训练中主要是给他进行颜色配对,比如:训练者拿一张白色的卡片,让案主在其余色卡片找出相同的。
三、评估总结与思考
(一)评估总结
1、在注意力方面:
孩子训练一个多月的时候,有了短暂的注意力,能够与人进行瞬间对视。在指导下可以注意到他人手中的一种事物。而现在能够与人进行5秒左右的对视,能够在众多事物中去寻找需要的事物。能够注意到老师或家长所给出的图形。未训练前与训练后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2、悟能力有一定提高
原来孩子的领悟能力很差,一句话、一件事要慢慢重复许多次才能明白,现在只需提示几下,孩子就能大概明白,稍加强化就能领悟得很好。如卡片配对游戏,现在就做得很好,而在此之前根本就不敢想象,还有一些训练游戏如左右手配合拍球等。
3、行为方面
不在象以前那样重复某个固定的行为,虽然也有这种行为,但毕竟好了很多,很少有哭闹行为了,跟孩子生气的情况几乎没有了,基本上能配合大人的训练计划。
4、语言方面
语言是他最大的缺陷。因为他是典型的“鹦鹉学舌”,经常重复一句话。进行语言训练后,已有了轻微的改善,比如:你叫他的名字能答应“到”。只是主动说还是没有,还是鹦鹉学舌严重,可我们对此有信心。
通过将近两个月的训练,孩子进步了很多,虽然说也有不好的方面,但是总体上学说有了改善。
(二)思考
从上面案例的过程来看,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自闭症儿童都有着社交、言语障碍非言语障碍、和行为刻板等症状。自闭症孩子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期间经常会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耐心长期地关注孩子,不要有急躁的情绪,并且在这份工作中我们要具备有爱心、耐心、恒心,这是做好最基本的。
1、他没有和其他孩子有多大的区别,只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他和普通小孩子一样是爸妈的宝贝,只是现在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及有一些缺陷而以。也许他还小不会为此而感到自卑,但是更主要的是他在机构,他们都是平等的。他们不想和我们正常人有区别,关键是我们经常把他们看成是自闭症的就和正常人有不同之处,这样当他们接触社会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会感到自卑,因此我们能做的是把他们看成正常人而不是残疾人。只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会使他们健康发展,如果他们到了社会上还会象在机构那样感受到平等,那么他们就能很好生存,这对于这个社会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2、要多陪他玩,在玩的过程中鼓励他多表达自己的意愿。自闭症儿童其实自己也希望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愿,由于自身及家庭的原因,所以没有太多练习的机会,再加上老师精力有限,不能顾及到所有孩子。因此我们应该多和他们交流,仔细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多鼓励他。拒调查显示,自闭症尽早康复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多练习,只有在练习过程中才能得到更大的进步。
3、社会应该多关注他们,提供给他们一些实际有效的帮助。现在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的资源很少,很多都是靠家长自己慢慢摸索的,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如果参加一些机构的培训,要付高额的费用,这一般的家庭是很难的。所以希望社会多给予他们帮助,多给他们提供资源,让孩子能够更好的康复。
四、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介入方法
社会工作的本质内容就是助人自助,帮助弱势群体,通过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协调其周围的环境,提高社会的关注,使孤独症儿童能够更好的生活。社会工作有三大工作方法,既个案、小组、社区,都是可以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应用的,下面是几点运用
1、个案工作的运用。个案工作的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和家庭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人格和的自我,增进其适应社会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个人或家庭的良好福利状态。
第一个案工作的价值观的接纳、个别化、尊重等。
第二个案工作的流程。
2、小组工作的运用。小组工作是小组工作员协助小组动力的过程,使参与小组的组员获得行为改变,社会功能得到恢复与发展,小组成员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
1)孤独症儿童成长小组。在机构中可以开展孤独症儿童成长小组,也可以开展孤独症儿童成与正常孩子一起活动的小组。让机构里的孩子一起活动、游戏、学习,这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家长互助小组。在目前有很多训练成功的家长和家庭,建立家长互助小组,可以将成功家长的经验与其他的家长一起分享,对家庭式训练是有好处的。
3、社区工作的运用。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这样社区可以为孤独症儿童康复提供各种社区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医#p#分页标题#e#疗、人文环境等等。
(二)介入视角
1、第一家长要做好孩子康复持久的准备。孤独症儿童康复是一个长期、科学的干预过程,2-6岁之间的孩子每半年一个计划,6岁以上的每一年一个计划,这样就需要训练者和家长有极大的耐心和恒心。
2、早发现早治疗。孤独症儿童在2-6岁之间是训练的黄金时间,在这期间训练是最有效的,在这一时期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
3、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应是系统的、科学的。训练要在专业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而且有一个科学的训练计划,这样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情绪功能健全的家庭环境。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孩子的训练是有帮助的,情绪功能健全的家庭环境也有助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
五、结语
本文从孤独症儿童训练的方法和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在训练中如何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通过对孤独症儿童的阐述,提高大家对其的认识,并从中发现社会工作的应用。孤独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中间最需要的、需要更多的是我们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在整个社会的关注下,通过医疗、心理、康复、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人员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教育将会变成中国特殊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香港协康会 《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指南》 香港协康会编 1997.10
2)星雅 《社会工作在残疾儿童的运用》 社会工作[J] 2007年3期
3)曹新玲 《孤独症康复》 以琳之声[J] 2006年5期
4)许莉娅 《个案工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8
5)刘梦 《小组工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8
6)曹纯琼 《自闭儿与教育治疗》 台北心理出版社 2003.05
7)李维榕 《自闭症服务与家庭工作的新蓝图》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8.01
8)甄岳来 《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8.05
9)王梅、张俊芝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 华夏出版社 2007.02
10)杨晓玲 《解密孤独症》 华夏出版社 2007.02
11)戴淑凤 《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