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与治疗
第一节 建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 树立坚定的信心 信心的作用与标准
坚定的信心可以转化成奋斗的决心,从而产生出强大的意志力量,这力量可以成为奔向目标的动力和毅力,可以提高战胜困难的智慧和勇气,可以增强身心经受痛苦磨难的能力。无论做任何艰巨的事情,没有坚定的信心是不可能成功的,尤其是自闭儿的艰难恢复历程,更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心作基础。
这里所说的信心,一是相信科学的训练方法能使孩子有所进展;二是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并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个信要信得深,要扎根于脑海中,不是半信半疑。譬如有人说某种进口的药有100%的疗效,不用训练,一吃就灵。这时,我们是否抱有侥幸心理相信服药能解决一切,还相信并坚信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呢?这就是对信心的考验。如果对训练不相信,或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能否取得效果呢?我们认为,训练是迄今为止,经过许多人的长期实践,而公认的一种比较有效的科学方法,只要能够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认真去做,就能收到效果。在实践中逐步树立牢固的信心,只是不如有信心者效果显著而已。
二、如何树立坚定的信心
1、提高对科学训练方法的认识。尤其是ABA,它的有效性已被许多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所证实。这是需要我们每个参训人都应该学习并掌握的。自闭儿的孤独状态,需要我们用爱心去叩开孩子紧闭的心扉,这些更需要我们去了解并掌握有关训练方法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保健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及训导方法。只有从思想上真的认识到训练理论的科学性才能建立信赖感,才能在训练中体现出信心的巨大威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使孩子的训练更加有本可依,但仅此还不够,要到实践中去印证。再看看听听其它人的实践指导,耳濡目染众多训练成果,不仅可以加深对科学方法的领会,而且能增强信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意识领域里产生一种信力,它能成为训练内在的发韧力,所以训练取得成就的大小与信力密切相关。
树立了科学信念之后,即使对其内容不太明白,也不会疑虑丛生,而是自觉地按其规律或要求去做.譬如病人经医生诊治,对处方中的药并不知为何物,更不知能起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然而病人都自觉地按医嘱认真服用,为什么病人不追问该药治什么病?为何治该项病?病多长时间能好等问题呢?因为病人对医生有信赖感,因为医学是人们公认的科学。现在很多人对训练的作用总是追根问底:训练到底有没有作用?这么玩玩就能管事?花这么多钱要是没用太亏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效果,算了吧,等等疑问众多。其核心问题是认为:训练不科学,是不可信赖的。要改变人们的这种“常理”,尚需假以时日。
2、 反复地磨炼。对训练的一般信赖感容易建立.但要坚信,则需经历一番磨炼,训练对孩子发生作用,是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的,而且每一个人收效期限长短不一,因为孩子的类型特质、配合程度各有不同。当训练尚未收到效果时,是否还坚信训练是科学?还坚信在自己孩子身上起作用?这是考验信心的关键时刻,若失去信心,必中断训练,难以完成改造孩子的长征。苟能坚信不移,则能坚持不懈地训练,往往能看到可喜的变化。如一位家长坚持教孩子发声,在孩子2岁时起到4岁两年的长征,用尽不同的方式说、唱、叫等,不厌其烦地刺激,孩子终于在4岁的一个晚上"哎"了一声,回报了家长近亿声撕心裂肺地呼唤,从此孩子跟大人终于有了互动,并在各方面都开始改善。假如家长在其4岁以前就停止努力而放弃,结果就将两样。另外,训练好转时,大家多是信心十足。一旦效果反复时,往往失去信心而前功尽弃,继而可能情况恶化以至难以挽回。这种情况多是孩子无路可走,才来训练,以孤注一掷,其实并未建立起对训练的科学信念,当训练有好转时,就忽略了对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尤其对“能力倒退”的认识不足。所以当出现能力倒退时就会六神无主,丧失信心,把前面曾取得的成绩的事实忘记得一干二净。如果在这关键时刻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往往容易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教育治疗最早从德国发展而来,这个德国单词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爱神”,后一部分是“科学”的意思。从这个单词的意义来看,教育孩子仅有爱是不够的,更要有科学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努力才起决定作用。
三、确训练的目的
1. 训练,要使孩子的现在、未来具备生存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些家长训练时,只盼着孩子会说话就好,会认字就好,而把孩子生活的吃、喝、拉、撒、穿、脱等全部包办。本来就不谙人事,又能得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拉尿有人伺候,等等无微不至的“关照” 使这些天使变为“木头人”似的。试想:就算父母一生可以陪伴照顾孩子,但孩子的一生又哪能仅依赖父母呢?更可惜的是这样也会照顾丢孩子许多的自我能力的锻炼机会,所以注重其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是首要的目的。
2、训练,要使孩子有基本的社交能力。尤其在#p#分页标题#e#如今以后的世界,社会化的生产、经济的发展,人际交流的普遍性,“地球村”的形成,无不需要人们具备简单的交流与配合能力。自闭儿若想自立其间,就必须有最起码的理解与互动能力及集体适应能力,否则无法与家长交流,无法上学,更无法就业,等等一系列问题将使孩子的生存举步维艰。
3、训练,要使家庭、国家、社会减轻负担。可想而知,一个自闭儿将给家庭带来多么重的精神打击与经济压力。全家人将为孩子的一生操碎心,有的仅在诊断期间就已倾家荡产、债台高筑,更不消说为每个月、每年的训练费用又如何得搜肠刮肚,勒紧裤腰带了。将来长大,不但不能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反而只能在家享受国家的救济。如果训练能使之有所改善,不单单是家庭之幸,亦是国家社会之幸,故训练的最终目的,不应只从为孩子的身心健康一己之私着想。训练者若是胸怀与眼光不同、意识道德提高一截、更容易激发起坚韧不拔、奋发上进的精神、训练效果也更容易提高。若能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努力开发培养其特长,则更有可能在某方面做出成就。
从成人自闭症的特点观察到:虽然在语言、交往及行为等方面不能全面恢复而存在性格异常,或情感障碍。但部分自闭儿的认知能力甚至超出常人,具有极强的数字记忆能力,美术.音乐等特殊能力,拥有与他障碍全然相对的、惊人的心理运作能力,而被称为自闭症学者。很多读者均曾看过电影“雨人”,“雨人”乃的真实故事改编成电影,真正的雨人金与其父目前居住于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幕雷达斯汀。金是一个机械记忆超强的天才,金的总智商约87(+-3),然而根据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之推论,他的记忆智商约220,幸亏他有高达220的记忆智商,始能将总智商提高到87。如果他的记忆智商只有87时,他的总智商可能会低到智力测验无法测量。其个别内在差异之大,人类罕见。金是一位典型的自闭症学者,且是智障、天才与自闭症的综合体,他拥有的特殊能力领域很广,但大多与记忆有关。所有人口超过八百万之美国城市,金都能告诉你该市有几号公路经过,哪条铁路或河流穿过市区或市郊,该市的邮政编码,如果要看区域电视,应看第几频道。但他不能回答“你住在哪里?”“你从哪里来?”完全无法与之沟通,其父向金转说“kim,吴先生是一九五五年五月八日出生的。”金立刻转头对吴说“ 你要在二0二0年五月八日退休,那一天是星期五。”
音乐特殊才能智障学者与自闭症学者蕾丝莉,她从未受过正式音乐训练,直到十多岁时,她突然可以用钢琴弹出她听过的音乐,无论它有多长或多复杂,而且可以记住长达一年之久。然而她不能握住刀叉,汤匙或碗吃饭,缺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当你对她说话时,她很少能重复你的语句,连鹦鹉式的都感困难。她曾受邀到挪威为皇太子罗德及太子妃莎妮雅演奏。挪威著名钢琴家贝克兰很惊讶于蕾丝莉居然只有九个手指演奏,左手小指几乎没派不上用场。障碍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希望所有障碍者能完全融合在我们的社会中,摆脱对于家庭、社会、国家之依赖。中国、美国、日本、前苏联与英国、法国等国家均发现不少障碍学者,有些更靠着他们的特殊能力解决了自身的经济困难。作为培训者我们应尽可能去发现他们的潜在能力,并予以训练与教育,期望能“人尽其才”。
4.训练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为自闭儿康复事业积累经验,要为国内外广大的自闭儿服务。自闭症康复事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尤其是在中国。世界至今尚无确诊的病因,治疗措施目前也仅探索出ABA等疗育方法 ,距离自闭儿的广泛康复手段,尚需积累更多丰富的训练经验,向着自闭儿康复专家的高度挑战,为自闭儿康复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交流方式越来越先进,尤其是网络世界的出现,使得大众的先进经验将能为每一位患儿服务,如此我们的训练信心必空前大增,奇迹将在每一个人的努力之中。
第二节 遵守训练的规律
一、尊师重道
1、尊师。尊师不是师道尊严。什么是师?引导我们前进的都应该看成是老师,应尊敬他们。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古人讲:“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心。”一个人的实践是有限的,因此别人实践的成败正误,都能给自己以启迪,指引自己更好地去训练;以孩子为师,在训练的过程中,是孩子让我们变得更加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我们容忍孩子的顽皮和冷漠,享受孩子的快乐和进步。尊敬别人其实是尊敬自己,把周围人都视为老师那样尊敬,使自己经常保持恭敬和谨慎的心态,精神集中,宁静而不浮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接受外界的良好信息,师生家长更易形成良性互动。
具体而言,若在机构训练,老师应认真负责,耐心教导,陪训的家长宜安静听讲,耐心辅助孩子,课后教孩子温习,若课上家长闲聊太多,不管孩子,既扰乱了课堂秩序,又是对自己及老师人格的不尊重,更影响了孩子受教的效果。另外,家长应尊重机构安排,调班调组,课业分配等,若有不同意见,可私下与领导老师推心交流,不宜在外散布不满议论。如此不仅会干扰教学秩序,消极#p#分页标题#e#老师及其他家长的情绪,更是不尊师的表现,也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训练效果,这种害人不利己的行为,相信是每一位明智的人都是不愿意做的。既然为学者要尊敬师长,那么为师者则需要自我省察够不够老师资格,首先,看能不能讲出道理来,这一条是根本的;其次,看教学效果如何。多数家长就是因没耐心或无所适从训练孩子,所以才送到机构来,专请老师训练,并且认为孩子就听老师的,俗语云:孩子就要别人教。但作为孩子的首位老师 ——家长,不能盲目依赖机构老师,以为交给老师就完事大吉,甚至有的家长武断地认为:我花了钱,学校就得还我一个健康的孩子------在此,恳请大家静下心来,细细思量思量:别说我们的自闭儿——当今世界尚不清楚其病因,更没有完全康复的先例,就是一般的感冒,又有哪个医生敢保证给你彻底治愈永不再犯的?所以咱们家长要学习老师的教导方法,并相互密切配合,严格训练孩子,家校二合一,进步上阶梯呀;第三,看师长自己的德行怎么样,言行能否一致,这三条是个整体。有的师长,尤其是家长,急就打骂孩子出气:天天伺候你,连妈妈都不会叫,死了算了------把孩子当私有物品处理。应知万物平等,生命已然降临,就有生存权利,作为养护人就应竭尽全力维护之,教导之,不能杀伤物命。不然,如此之举,于自己德行大大损害。站在学习角度上,受人一字便为师;站在导师角度上,不胜人十倍,不足以为师,这是辩证的。我们都是一身二位,教学相长。有的孩子只听父教,不听其他人的,此时,父亲往往会对其母说:看看你,你一带孩子就退步---其母也就会气愤地说:你行,你带好了---如此,双方不但不尊重,这种不协调的气氛对孩子、对家人都不利,建议双方在尊重的前提下,互相学习改进教子方式方法,共同承担养护责任和义务。
又如:有的孩子在某个老师手上训练很长一段时间,尚无突破性进展,家长不仅急躁心起, 且对老师冷嘲热讽,在外面贬低老师如何如何,这是很明显地不尊重老师,亦是贬低自己人格的行为。试想,我们的老师与家长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尽快进步。但每一个孩子的个体特点、配合能力不尽相同,不能和别的孩子作对比,更不要轻易对老师失去信心和尊敬,这样反而影响老师和孩子的情绪,于事无补。聪明的家长会主动与老师促膝谈心,推心置腹共商良策,首先坐下来认真分析分析:是孩子处于量变积累阶段呢?抑或是教学方法单一?或是教学态度过于刻板?等等、等等---若是孩子处于量变积累阶段,我们只有更积极地投入,耐心等待孩子质的突破;若是教学方法有失单一,建议老师及时变通,灵活教学;若是教学态度过于柔顺,则严格以待之,过于严厉,柔和之调之,等等。总之为了孩子健康的统一目标,应坐下来认真分析原因,和气地解决问题,切忌互相指斥,推卸责任。作为老师更应主动及时与家长交流,经过努力以后,若觉实在力不从心,向家长和领导说明情况,在家长同意的前提下,也可以转介给其它老师,这决不是推脱责任,而是为孩子负责,为家长分忧,有道是,人无完人,老师不一定是全才,再说,一物降一物,师生特点配对型更有效,实践证明就是那个老师才教得了那个孩子。然而也有这么一种现象,当孩子转介后突然有了飞跃进步,如从原来的没语言,突然开了口,糊涂的家长就会力捧新老师或新机构而贬斥原来老师或机构;而聪明的家长就会特意感谢原来的老师或机构。旁观者清,没有已往的基础积累,哪有孩子现在的突破?!否认老老师的苦劳,也是否认家长和孩子自己过往的所有付出和努力呀!是啊,空中楼阁无异于眼前的海市蜃楼,基础最重要,试问:您想做聪明的人,抑或是糊涂的人呢?深思一步,这又岂只是聪明与糊涂的选择,又岂只是对老师对自己尊不尊重的事,这关乎到做人的根本大事,做人更不能忘本啊,这才是对老师的尊重,亦是成就自己的人格,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事成与否,关键看自己的存心如何,有道德的人与社会结善缘,会吸引别人主动来帮助,会转祸为福,可谓“得道者多助”,“命由我作,福由我求,最要存仁道”。
2、重道。 怎样重道呢?重道就是敬重科学的理论方法,最关键的是要精心地学习,专心致志地训练,持之以恒,决不退缩。有些孩子从学说话起就开始训练,一直坚持,孩子已经入小学了,依然在课余及寒暑假参与训练,自闭儿的改善更要付出一生的努力。训练,是关系到教学双方——老师、家长和自闭儿的身心健康的大问题,是对大家身心的重新塑造,对大家命运的改造。所谓命运,即生命运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生命运动,就会有什么样的遭遇,一个身心非常健康的人,碰到困难、挫折,会激发起昂扬的斗志,怀着必胜的信心去战胜它,反而觉得是一种乐趣;对身心不健康的人来说,在困难、挫折面前,束手无策,痛苦不堪,甚至有的经受不了困难的压力而使生命夭折。同是一个艰苦的环境,身心健康水平不同,结果也就有了霄壤之别。
训练,不仅能改变孩子,首先是对训练者的改变,改变训练者的观念、态度、禀性,并#p#分页标题#e#不断改善训练环境,改进训练措施等等,教学相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实现各自的真正价值,父母尽天职,师长尽教责,孩子得健康,因此对训练的理法必须非常得敬重。实践证明:随着孩子的改善,付出努力的老师和家长也会被感召着磨练自己,变得更有耐心;更有爱心;更加理智和坚强;更加宽容,容忍孩子的顽皮和冷漠;更有希望,享受孩子的快乐和进步。
进一步讲,我们的尊师重道,应扩展到自然界,对训练设施要爱护,对自然界的生物也应爱惜,这不仅是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而是关系着自身,因为壮观的美景,和谐的环境,时刻都在发放着它自身的和谐信息,而大自然的生物,生生不已的气息也时刻的互相吹煦,所谓“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敏感的自闭儿比我们更能感受之。有报道称“海豚”能调训自闭儿即为实证,周廉溪曾有诗云:“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会豁幽潜,窗深草长松当道,尽日令人看不厌。”这一切都是和环境、和万物生机浑为一体的表现,我们应借助万物的盎然生态,启迪自身之生趣,而这一切又需从外敬内静中来,自闭儿虽不懂得何谓敬重,但其单纯的心灵极易与之同步。
二、认真训练
老师可以教给方法、教给理论,在关键的方面帮助突破,但总体来说,孩子跟家长在一起的时间长,且亲密接触更广泛,大量的积累还靠家长的配合,可以随时随地采取适宜的训导,这是孩子改变的基础。因此家长的训练更切实、更长久、更重要。那么怎样训练呢?
(一)、刻苦训练,持之以恒
首先理法并重,不仅懂得训练方法,如感统、ABA等,还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和作用,训练才能深化,同时还要主动激励孩子完成各项活动,而且,更要改变自己的素质,这是训练的两个基础。
怎样才算训练刻苦呢?每个孩子的身体条件及能力不一样,刻苦的标准也不一样。在机构里,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立训练的强度,制定训练计划;若在家里,家长就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孩子本身的能力通盘考虑,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训练强度再提高一下,似乎达到饱和的程度,这就叫刻苦训练,训练自闭儿,是需要下决心的,功夫是用时间和力量把它攻克的。
另外,在出成果上,不要总跟别人的孩子比,因为每个孩子的特质类型都不一样,训练者不一样,花同样功夫不一定达到同样效果,这就是客观。此外,刻苦训练,还要持之以恒,不管刮风下雨,再忙再累,都要连续不断,尤其自闭儿的反弹性特别大,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孩子效果就不稳定,一周不训练指令就不遵从,所以不能高兴了,一天就训练十几个钟头,累了、烦了就随它去吧,一边玩去,这样不仅出不了效果,而且干扰了孩子原来的规律,所以过去讲一天停训十日补,其实一天停训都没法补,今天不训时间过去了,就缺了一大块,因此,持之以恒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突破阶段,只要一停,马上就失效,再训就相当于爬坡,要重新来过,需要一段时间训练才能提高,这种实例,屡见不鲜,应当把训练摆在与吃饭一样重要的位置,要养成习惯,真正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生命,把训练孩子当作生命的需要,这就容易做到持之以恒了,做到持之以恒就磨练了自已的意志,有人说“自闭儿的训练是终生的”,训练要有恒心、耐心、决心,但是不能太热心,不能急功求成,要一步一步上升,慢慢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呀。
训练强度开始宜小,逐渐增大,训练时间由少到多,慢慢形成有序化,应该是每天训练完后,孩子的精神状态愉快,轻松,既不太兴奋,更不能出现逆反、抗拒现象,否则就要调整计划。而就训练的每个方面也要有不同层次,循序渐进的训练要求。比如感统训练,一般说,开始主要把动作学会,把姿势做正确,做规范熟练之后,逐渐增加大强度,另一方面由开始大量辅助到减少辅助,以至最后脱离辅助由孩子独立操作,其中包含着指令性的提高,与情绪的稳定。语言的训练也是遵从各自的规律循序渐进,如:开始口腔操—单音发音—复音—单字—双字—简单句等等。
训练的效果也是积少成多的,什么时候出效果,不要预先去考虑,应当抱持只计耕耘,不计收获的平常心态,坚持按照正确的想法去训练,天道酬勤,不负有心人。要求太迫切了,精神一分散,就不能平心静气的训练了。欲得反失。就象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应该“勿忘勿助”,对于训练,既不要忘掉它,又不能拔苗助长。只要坚持下去,循序渐进,最后的结果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