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游戏介入法
本文根据杨宗仁教授培训文件结合教学实践整理:
PCI(Play
在达成介入目标的做法上,游戏与文化介入模式强调经由游戏与日常生活进行介入,背后的理论是建构理论与亲验之心。建构理论强调儿童是内在心智的重新建构进行学系,而不是经由外在的灌输进行学习的,建构理论着重儿童的兴趣与主动学习。而亲验之心则认为一切的认知起源于经验,而经验则来自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亲身的经验是我们认知的基础,此种亲身经验也决定了大脑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结方式,从而影响到认知的运作。
以游戏来进行介入,有几个好处。
第一:游戏中有大量的社会互动,自闭症儿童可以有第一手的社会性经验,符合亲验之心的理论;
第二:游戏是有趣的,可以提升自闭症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
第三:游戏中充满各种的假装与角色扮演,对于提升自闭症儿童的想象力与心智理论有帮助;
第四:游戏中充满各种的变化,对于提升自闭症儿童的弹性与问题解决能力帮助颇大;
第五:在游戏中有许多的对话,对于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语用相当有帮助;
第六:社会性游戏,需要与人合作与协调,有助与发展自闭症儿童的相互调控能力;
第七:游戏合乎生态效度,每一个一般儿童都会玩游戏,自闭症儿童学会各种游戏的玩法后,有助于他们融入同侪团体。
最后,游戏可以依据介入目标及儿童的特性量身订做,可以介入各种特定的目标,可以适应各种自闭症儿童的需要。简言之,游戏与日常生活是游戏与文化介入模式的主要介入管道与平台,让自闭症儿童在游戏与日常生活中自然学会各种的文化学习能力。
实例
下文将简单的介绍社会性趋向、社会性参照、分享式注意力三种与文化学习有关的能力内涵,并说明如何经由日常生活与游戏来介入的可能做法:
一.
社会性趋向指的是在自然的情境中趋向各种社会性刺激或讯息的行为倾向,包括对于人的眼神、脸孔、声音、动作、情绪等各式各样的社会性刺激或者信息的自然趋向与响应。以往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常对于熟悉的人少有表情、满足于自处、异常的眼神接触、对其他儿童的兴趣有限、社会性微笑有限、动作模仿有限、叫其名字响应不佳、很少看其他人手上所拿的玩具等等都是社会性趋向不佳的现象。
要介入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趋向能力,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做法:
1.
2.
3.
以下分别加以说明这几种做法。
说明1:在日常生活中介入
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许多的例行性活动,例如吃饭、洗澡、睡觉等都是儿童很熟悉的例行性活动,儿童可以理解活动发生情境脉络,因此在日常的例行性活动中,突然中断活动的进行,儿童会知道事出异常,比较可能会透过口语、动作或者眼神注视加以补救,希望活动能持续进行。此时介入者应该要等待孩子反应至少5~10秒,儿童如果没有反应,才能以声音、口语或者动作协助儿童,初期介入时可以儿童的眼神注视为主要的介入目标。例如,在吃饭时,故意不夹菜给自闭症儿童,诱发自闭症儿童的反应,等待自闭症儿童有所动作时,设法吸引他的目光后(可以声音或者动作吸引儿童的目光),才将碗给他或者菜夹给他。除了吃饭外,其他诸如洗澡时与散步等日常生活活动都有很多机会可以介入社会性趋向的能力,其中以搞笑最为可行,亦即透过夸张的表情、动作或者声音来吸引儿童,让儿童注视或者接近你,都是很有效的做法。
说明2:模仿游戏
最近的研究发现模仿自闭症儿童可以增进他们对于模仿者的注视或者微笑等社会性趋向的行为,此一做法相当简单,但相当耗费体力。模仿他们时,不要评断他们行为的好坏,所有的自我刺激性行为或者重复性行为都加以模仿;模仿时可以口语描述正在模仿的行为,以强化儿童的注意力。模仿时,放进可以诱发大肢体动作的玩具效果会比较好,但切勿放进儿童高度喜欢的玩具(只要放进中等喜欢的玩具)与复杂度高的玩具,否则儿童可能会过渡着迷于玩具的操弄,而忽视旁边模仿他的人。一旦儿童对于模仿游戏产生兴趣,开始想要与介入者互动时,介入者应自然地响应儿童,并与其互动,不必再模仿他。
说明3:感官肢体动作之社会性游戏
自闭症儿童常有感官动作异常的情形,有时是过于敏感,有时是过于迟钝,过于敏感者则要避免强烈的刺激,不然儿童会逃避与人的接触;过于迟钝者则有强烈感官动作刺激上的需求,很适合用来当作介入的媒介。以下列出几个常见的游戏以为参考:
#p#分页标题#e#以视觉为主的游戏:
◎
◎
◎
以前庭觉为主的游戏
◎
◎
◎
◎
◎
以本体觉为主的游戏
◎
◎
◎
◎
在玩以上的游戏时,如果儿童的功能比较高,直接与儿童玩这些游戏,在儿童玩出兴趣后,中断活动几秒钟,等待儿童以眼神注视你时,再继续玩。如果儿童的功能比较低,则要先建立规律性,再中断游戏活动,其做法如下:例如儿童喜欢前庭刺激,则可以让儿童躺在一块布上,两个大人各抓着布的一头,然后开始摇晃他,每摇两下就停下来,再摇两下再停下来,同时口中说“摇,摇,停。”,以配合摇的规律性,这样重复好几次,一直到大人和小孩都很习惯这样的摇晃频率,然后突然在某一次“停”的时候,完全停下来不懂,不再继续摇晃,看看孩子会在提示下注视大人时,大人既要消褪提示,让儿童自行的注视大人。
此外,也可以将喜欢前庭刺激的儿童放在大龙球上,往前滚,往后滚,停止,嘴里说着“滚,滚,停。”,其余的做法如上所述。
二.
社会性参照是一种沟通的过程,指的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决定的情境时,会参照他人,从他人身上获得对于情境诠释的讯息,以决定要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的能力。一般婴儿约在9个月大时发展出社会参照的能力,此一能力大致上是与分享式注意力及模仿等能力同时期发展出来的。社会性参照可分为三:(1)参照物:影响讯息的主题。(2)参照者:被影响的个体。(3)被参照者:影响个体的人。进行社会性参照介入时,大致上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中介入及游戏中介入二种,分别说明如下:
1.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机会进行社会性参照的介入,例如在超市买东西时,可以要儿童帮你拿你想要买的食物。例如要买水果,你站在较远的地方指着某一颗苹果说:“小明,帮妈妈拿这一颗苹果”,此时,小明要看着你指向的那一颗苹果(即参照你),问“是这一颗吗?”,你或者点头或者摇头,进行确认。在餐桌上吃饭时,也可以进行社会性参照的训练,例如儿童要父母帮他夹菜时,大人可以装作不知道要夹哪道菜,要儿童以手指向那道菜时,才夹给他吃,当然可以相反过来,大人要儿童帮忙夹菜,但不要明确说或者指所要吃的菜,待儿童询问时,才指向所要的菜。
2.
有相当多的游戏可以进行社会性参照的介入,主要的做法就是要在游戏的过程中制造许多的不确定性,让儿童来参照他人。以下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A.
B.
C.
三.
1.
2.
家长或者老师可以设计多种的游戏来让儿童学习分享式注意力,在设计游戏时,所使用的玩具越简单越好,因为重点不在玩具,而在制造分享的机会,玩具太复杂的话,儿童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在玩具身上,反而难以与人分享。以下介绍几种可能的做法。
A.
B.
C.
分享式注意力可以玩的游戏很多,主要的做法在于制造可以分享的机会,玩法没有特定,但以能够在游戏中制造新玩法与新鲜感,再配合介入者本身的夸张表情、声音与动作,从而制造分享的机会。游戏中,不一定要使用玩具,如果使用玩具,也要以简单好玩或者易于分享的玩具为主,尽量避免复杂或者认知性强的玩具。家长或者老师在进行介入时,尽量少用口语的提示,多用声音与表情与动作,让儿童自己注意到好玩与好笑的事情,自行与人分享。当然也可以在游戏的情境中,偷偷地在环境更动常见的事物,以制造分享的机会。
结语:
游戏与文化介入模式主要是以文化学习有关的能力为主要的介入目标,包括社会性趋向、相互调控、模仿、意图解读、社会性参照、游戏、分享式注意力、心智理论、会话与叙事等,介入的做法,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中介入与游戏介入为主,在介入时,特别着重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让儿童亲身体验与建构各种的日常文化活动。
除了要从游戏与日常生活中教会自闭症儿童文化学习的能力外,此一模式也强调要将当地的文化内涵传承给自闭症儿童,而不是空有文化学习能力,而无文化的内涵;最后我们也要建构一个善意与接纳的助人文化来帮助自闭症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