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语言训练的技巧——沟通情景的安排
一、情景
·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看得见拿不到
·需要提供协助才能操作
·只提供一部分
·不一次提供所有材料及步骤
·呈现不喜欢的事物
·提供与预期不符的情景
·突然中断正在进行中喜欢的事物
·呈现多样可供选择的活动或材料
·给予等待时间并提供必要的协助
创造有强烈的需求动机没办法满足的情景
二、具体沟通情景安排
1、兴趣引导:故意在孩子面前吃或玩他喜欢的东西。
2、突然中止:正在进行着他喜欢的活动时(如:听音乐、做游戏)突然中止。
3、激起好奇心:把东西放在不透明的盒子里(可在孩子面前晃一晃、摇一摇)。
4、制造干扰:突然拿走孩子正在玩的玩具并停留在孩子看得见的地方。
5、刻意忘记:故意忘记或拿错东西给孩子。(如吃饭时故意忘了给他勺子,当然要在他经常用勺子吃饭的前提下)。
6、故意装傻:如桌子上有三支笔,你让他一一拿给你,等三支笔都拿完了,继续让他拿。
7、吊人胃口:吃孩子爱吃的东西时要一小块一小块的给他,并可以把吃的东西放在他拿不到但看得到的地方。
8、出乎意料:做一些孩子懂得做的事情,但不要作对,激发孩子纠正你的错误。
9、寻求协助:故意把孩子经常拿的东西放在高处,故意让孩子搬一些搬不动的东西,让孩子寻求协助。
10、改变规律:把一些固定摆放的东西移动位置。
11、创造规律:可以让孩子给家人发放东西,孩子一边发家人帮着数“一个、两个”等到第三个时可以停顿等待。
12、搭建桥梁:传话。
13、创造互动:让孩子发吃的给大家,但最后要留一块给他自己。
三、不利沟通的情景
1、把孩子照顾的太周到了。
2、没有提供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3、没有意识到孩子非口语的表达。
4、大人太在意孩子学说话了,在教孩子说话时经常是强迫的态度,孩子很紧张,对孩子的训练不要急于求成。
5、没有等待到孩子的反应就进行下一步。
四、注意
1、在教孩子语言时,要结合实物,最好能模拟说话的场景,这样更能加强孩子对所说的话的理解。
2、语音刺激有五个步骤:a、命名。b、描述。c、比较。d、说明。e、给指令。
五.社交训练建议:
(一).提高接纳亲近的程度:
1.与人接触:
例如:玩接触身体的游戏、亲吻别人。
2.与物品接触:
例如:引导儿童玩弄绒毛洋娃娃或玩具。
3.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亲近:
①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常常有与别人接触身体的时候,例如:拉手、排队等。辅导者宜先观察儿童较接受跟哪些人接触及接触身体的哪部位,让儿童慢慢适应,再逐渐接触不同人物及身体的不同部位。
②另外,也可以观察儿童较接受接触什么物品,并由这物品开始进行训练,当他完全接纳后,便逐渐让他接触其他物品。
(二).建立儿童适当地运用物品及身体的技巧:
1.增强操作物品的技巧:
例如:摇木马、推车。
2.增强遵从简单的游戏规则的意识:
例如:轮流推车、搭积木、捉迷藏。
3.增强参与假想式游戏的能力:
例如:协助照顾洋娃娃的日常起居、假装手偶作对话、儿童自行扮演另一人物或物品(扮医生、扮树)或是演出简单的短剧。
4.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
例如:在指示下协助成人做简单的工作(丢废纸),进而按口头、标志或文字指示完成一连串工作(收拾玩具、抹桌子、摆放食具等)。
(三).引发儿童社交沟通的能力:
1.营造儿童喜欢的环境,引发他自行跟别人沟通:
例如:在“举高高”的游戏中,当儿童玩得兴奋时突然停止,待他提出要求后才继续进行。
2.制造孩子需要别人协助的情景,引发他自行跟别人沟通:
例如:把儿童喜欢的食物放在很难拧开的瓶中,让他要求别人协助。
3.在游戏中轮流进行某活动:
例如:轮流寻找躲藏的人。
4.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他跟别人沟通的技巧:
例如:接听电话。
(四).建立适当的社交反应:
1.以动作回应别人的要求:
例如:注视别人、在要求下亲吻别人。
2.用话语回应别人:
例如:能有礼地道谢。
3.明白别人的需要,并作出适当回应:
例如:知道别人感到寒冷便把衣服拿给他。
4.在游戏规则下回应别人:
例如:按规则轮侯玩游戏。
5.能独立工作:
①在口头指示下,完成工作:
例如:按指示为他人丢废纸。
②在文字指示下,完成工作:
例如:按文字的指示完成某些项目,像“画屋”、“收拾玩具”等。
③在环境提示下,完成工作:
例如:下课时便抹桌子、进餐前拿放食具。
(五).减少阻碍儿童发展的行为:
1.如果因为环境混乱以至儿童无法有效地学习,便须找出改善环境的方法,如:更清楚的视觉安排,让儿童明白环境对他的要求,以获得较佳的学习效果。
2.如果改善了环境安排也不能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便要观察儿童的感觉统合是否有问题,可咨询职业治疗师,共同商讨改善儿童因未能组织感觉刺激而阻碍学习的方法。
3.如果儿童因行为问题而阻碍学习,可参考“问题行为的处理”,或与心理学家商讨解决方法。
(六).减少因为环境转变而引起的问题:
1.可使用程序卡及时间表,让儿童清楚“看”到将会发生的#p#分页标题#e#事情或可预计的转变,以减少其不安。
2.如果儿童因为未能组织外界刺激而引起不安,便要先帮助儿童组织环境(请参阅上文(五)),当他明白环境的要求时,便能适应转变。
3.逐渐转变法
儿童须要慢慢地适应转变,所以要分多个阶段进行,让儿童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