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个案分析 1-4
2009年个案分析—1 从训练机构成功走向幼儿园 罗超群
在几年的教学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不成功的案例。而勃勃恰恰是本人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成功的案例:
一.勃勃基本情况介绍:
勃勃:男孩,出生日期:05.1.15,2007年初进入我们中心训练。初进中心训练时,没语言,穿纸尿裤,不会抓握,不认识实物,不配合,注意力易分散。08年通过一年的训练,会仿说句子,能仿画,能自己上厕所。09年加入融合教育理念,初步融入正常幼儿教育,年底融入成功。现就读于长沙莫幼儿园大班,曾获先进学生称号。
二.勃勃案情分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勃勃获得成功绝不是偶然,他的成功是经过三年持之以恒的训练,一点一滴积累所得。
在机构训练中,大量的配合,语言,认知,交往的训练,为勃勃进入幼儿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勃勃在幼儿园不自闭,与人交往开创了一个美好的局面。
07年是勃勃喷发的一年。
无语言-----仿说叠音,词语
目光易分散-------有较强的目光注视能力
不配合上课------乖巧的上好每节课
不参与集体课-------喜欢上音乐,游戏课
手把手喂饭------尝试用勺子自己吃饭
不会尿尿----------自己开始脱裤子尿尿(夏天)
每一点的进步都是老师们和家长用无数的心血浇灌而成,以尿尿为例,老师先利用图画让他认识尿尿是怎么回事,让他看图片表达,每天上个训课之前,老师都会问勃勃,你要不要尿尿,然后告诉回答:我要尿尿。如果没有尿尿,就会让勃勃回答,我没有尿尿。在厕所里发出指令(脱裤子)没有完成则辅助完成。这样的过程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训练,十月份,勃勃终于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上厕所的整个过程。
08年主要以大量的语言,理解,交往,配合训练为主。
语言方面:从物品的命名开始,到颜色,形状,分辨方位,数数,讲故事。理解方面:从一步指令(拿什么东西的)到理解大小,多少,上下,左右,长短,高矮,数到几就是几。分类,问答。交往方面:主要以RDI训练为主,训练如何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如何利用身体语言进行交流。培养与人交往的兴趣,主动与人说话。
09年就开始尝试着去上半天幼儿园,下午在中心训练。开始以融合教育为主,在融入到正常教学中去时,遇到很多的障碍。
1)首先是家长的情绪问题。家长在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中发现自己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之间有着截然的区别,心情非常的沮丧。如何帮助家长解决思想问题,就变得非常的重要。我就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带勃勃一起出去玩,让自己的儿子给勃勃做玩伴,帮助家长分析在幼儿园中勃勃所遇到的困难,分析那些是必须解决的,那些可以缓缓。
2)给勃勃补课
由于勃勃在幼儿园中,没有个别辅导,而有家长没办法自己辅导自己的孩子,因为基础差,所以孩子就没办法与同龄的小朋友交流,所以必须加强孩子的个别辅导,通过这种方式让勃勃迅速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多方技能,同时并进,树立信心。
除了补课以外,让勃勃多学一些其他的技能课,如报主持人班,画画班,学电子琴,电脑课,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创造了更多的交往机会,让孩子在交往环境下学习与人交往,为孩子适应大集体生活树立了信心。
4)安排好勃勃的业余生活。
在幼儿园中勃勃的注意力不集中,特别容易分散,在家中多利用他的兴趣,给他注意力集中的动机,让他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学会新的技能。如打电子游戏过关。
三.勃勃案情的总结
在上述的情况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让孩子从机构走向幼儿园,我个人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必不可缺的。
1.有针对性的,有成效的强化训练。奠定基础,少走弯路,不浪费孩子宝贵的训练时间。
2.家长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有成效的课后练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好的做到泛化2)与老师及时的沟通,尊重老师,让老师充分了解孩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3)在幼儿园中跟踪了解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建立回忆录。
3.幼儿园是孩子融入正常学校的第一步。自闭症的孩子在幼儿园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需要幼儿园的老师时时刻刻都关心这些孩子,不要设置障碍,想办法让孩子融入到课堂中去,融入到幼儿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p#分页标题#e#2009年个案分析—2 个案总结 俞奋攀
姓名:小叶
性别:男
年龄:4岁半
入学情况:小叶由爸爸陪护,上全天亲子班。刚来的小叶没有语言,精细,大肌肉、小肌肉以及认知理解均较差,无攻击行为,但有一些自伤行为,如扭曲手指和脚腕,躺在地上撞头,滚地。
鉴于小叶入学的基本情况,我决定先从小叶的情绪入手,再涉及他的语言,模仿,指令,认知等基础训练。
小叶是一个情绪不稳定且有自伤行为的孩子,所以上课第一要求就是让他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然后做些简单的事,和他玩一玩,他有些不听话,不想安静的坐着,而是要抓东西玩,我没有允许,而是要求他坐好,然后给他一个感兴趣的物品让他坐着,我觉得只要我给孩子设定了一个目标,我就要想尽各种办法都要朝着目标走,所以上课后,我就会给小叶唱歌,听听手机里的音乐,带他做简单的“拍拍拍”的游戏,先让他忘记是来上个训课,而是让他觉得这是一个好玩没有压力的地方,慢慢地小叶能由躺在地上变成坐在我的双腿上玩“骑马”的游戏。小叶玩得很开心时会积极地坐在我的腿上,自己倒下去玩,情绪越来越稳定,配合能力的提升,让我意识到可以对小叶进行语言和模仿的基础练习。
刚开始小叶只会发简单的爸爸/妈妈,a,而且气息较短,没有什么口型,所以从按压小叶的腹部开始,以加强小叶的气息,在按压腹部的过程中,小叶会发出“啊啊啊”“咿咿咿”的声音,待一步步熟练稳定,他就能发出i的音,进一步完成阿姨的仿说,同时i的音稳定,就可以发“要”的音,以及给小叶做“打哇哇”吹气的练习,慢慢地小叶就能发出u的音,也就逐步的完成词组“我要”的仿说。课堂上还会给小叶做伸舌,卷舌这方面的练习。对于这些简单的发音练习小叶还是能较好地能掌握,慢慢地可以仿说一些简单的词组和短句,如我爱妈妈,拔萝卜,香蕉等,真正对小叶来说很费力的是g的音,以及g/d的区别和h的音。
刚开始小叶对于将压舌板压住舌头有些排斥,慢慢地在老师的不断引导和经常性的用压舌板压他舌头,他还是能完成g的音,慢慢地g相关的音都能完成,但是当g的音能完成后,d的音就暂时的没有啦,我以为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因为以前有碰到这种情况,有一些自闭症儿童在发d的音时再学g的音会把这两个音相混淆,这两个音的区别在于d是在用牙齿咬住舌头用力发音,而g是将舌头往下颚压从喉咙里发出。口型模仿不好的孩子在习惯压舌后就不习惯咬住舌头,也有孩子会在咬舌头音发的好就不习惯压舌头,而且压舌头的口型也不易模仿,这样容易造成孩子d/g不易区分,也是我在教小叶发音过程中最头疼的地方。
小叶在重新学d的音时表现的有些烦躁,所以我就将再学d的音放在一边而是先教h的音,小叶是一个听学模仿好于视觉模仿的孩子,所以在教h的音时我更多的不是让他看我的口型而是我的脸靠近他的侧脸让他听h的音从喉咙里发出时的感觉,以及让他伸出手,我在他的手心上哈气,让他感觉到h是有“气”的,有时还会夸张的做哈气的动作,让他能完全掌握这个音是怎么样发出来的,小叶还是花了较长的时间学习h的音。等h的音稳定后我再来教他发d的音,我没有一开始就让他咬舌头练d的音而是让他练n的音,“奶奶”的音他还是能完成,当他在练n的持续音时,我会托住下巴并轻轻地捏住鼻子,慢慢地他又能发也d的音啦,这样他所有的音节已经能初步完成,并能仿说一些较难的词组啦,如苹果,西瓜,再见等,还能背诵“哈巴狗”“小白兔”。
在教小叶发音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自闭症儿童的发音不能完全用常人的标准来要求他,而是要寻找他们的发音规律,有些音一时教不会可以缓一缓,过段时间再教,那样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发相同的音也有许多不同的方法,都要去尝试。每次教孩子新的音我都会自己想想我自己是怎样发这个音的,孩子能不能完成,如果口型模仿做不到,那是不是可以用听的或可以去感觉到的呢,或者夸张的做呼/吸气的动作。有时我还会将孩子的手放在我的唇边,让他感觉一些气息音是怎样发出的,如“q,j,x”等。在教他发音的同时我也会和他玩一些小游戏,边唱歌边模仿动作,做一些简单的常规练习以及精细练习,加强他其他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一个好的基础。
#p#分页标题#e#2009年个案分析—3 个案分析 刘春晖
祥祥男3岁自闭症倾向
2009年3月底孩子入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进步,2个月后,孩子调换了训练老师。训练期间,我对孩子具体情况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运动能力方面:大运动能力,模仿能力相对较弱,如简单的一步动作模仿和模仿操作物件均需辅助完成,并依赖于辅助。动手能力不强,精细动作完成不好,不能很好协调用双手。
二)行为方面,无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存在一定的刻板行为,当他的意愿没得到满足时会立即倒地,哭闹,情绪不佳。
三)语言方面:语言理解能力不够,对简单的指令完成不好(如:起立,过来),需辅助完成,物品的识别与辨别能力弱,偶有学舌现象,但不理解,与人沟通交往意识差。
从以上了解的情况着手,对孩子制定了如下训练方案:
1、训练目标: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注意力,曾强手眼协调能力,改善不良行为,进行语音刺激,增加主动性语言,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培养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2、训练方法:以ABA训练模式为基础,采用视觉,听觉,动作三方面结合,运用正确,合理的强化方式,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强化物,课堂上适当运用游戏介入法开展教学。
3、训练时间:个训课训练:1小时
集体课教学:2~3小时
感统训练及家长训练:1小时
4、训练内容:
1)大运动:感觉统合训练,增强视觉,听觉,动作各方面的协调能力。
2)精细动作训练:①穿珠(大—小),做项链②实物/卡片配对(一样的放一起)③仿搭积木(叠高,搭火车)④握笔涂鸦(画线,横、竖画○,点连线)⑤使用句子(舀豆豆,舀珠子/棋子)
3)行为训练:采用ABA应用行为分析法与PCI游戏介入法,如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拿孩子喜欢的物卡,在他眼前晃动,引导其看,当孩子对物有一定的目光追随时,立即强化它,这是强化他看的结果。对于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不愿放手,给他时间限制,如:“数到5,给老师”→过渡为“时间到,给老师”。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少向孩子说:“不”(不对,不要哭),可以转换一种方式,告诉孩子怎样是对的就可以了。
训练经过:
孩子的训练需要加倍的付出,相信每一个亲身体验的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其中的苦与乐。
2009年5月31日,我开始接任孩子的个训课。训练第一天是相互了解的过程。我要了解孩子的整体情况,孩子也要熟悉我这个老师。为了不给孩子压力,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了第一天的课。
第二天,开始从孩子的参与能力着手,在安坐的同时,让孩子和老师有一定的目光对视,对物有一定的目光追随。
第三天,孩子的参与稍有提高,听到“看老师”有目光对视1~2秒,但对简单的一步指令或模仿,不能独立完成,需辅助。
第四天,让孩子练习模仿操作物件,如:拿牙刷作刷牙状,拿杯子作喝水状……
这些在半辅助下可以完成。
另外,加入了让孩子自己收拾小物件,
如:把棋子放入杯内
把雪花片放入杯内
清楚地记得这时候的孩子,很刻板,很依赖于辅助。用透明的杯子他可以完成,换成不透明的杯子便依赖于我的手帮他完成。
日复一日,孩子从哭闹,不接受到结束训练环境,再到主动入课堂,主动表达需求。这个过程的引导与教学,虽然很难,但孩子做到了。非常欣慰,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
四、训练效果:
孩子慢慢从一个小木头变成了一个小可爱。他爱玩了、爱动了、爱说了,并会自己寻找想要的东西。
在表演上孩子的动作协调明显改善了,动作美了许多。
理解,表达有了很大进步。从之前的学舌——词语——到可以理解并且答简单问题,如:这是什么?你要?你要吗?你要不要?你要吗?孩子基本可以表达:这是,我要。
五、训练总结:
我们都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希望在自己的花园里开出更多更美的花朵!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都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好!
这是我总结的几点,和大家一同分享:
1、课堂上创造愉快的教学氛围,用积极的情绪,较好地与他合作互动。
2、参与能力的培养,在安坐的同时,让孩子对课堂中的人或物有一定的注视和反应。
3、常规的培养:上课问好,打招呼,小手放好,小脚并拢,收拾东西。
4、模仿能力的培养(动作和语言的模仿)
5、教学中结合图片,实物,物品模型,来帮助孩子理解(直观教学)
6、使用图片,实物,物品模型给予适当的语音刺激,如读卡片。
7、结合ABA训练,与游戏介入引导孩子说话的动机,充分调动孩子兴趣。
8、对于孩子社交能力的训练,需融入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及时训练(随机教学)
9、孩子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家长与老师的沟通,配合。
10、作为一名训练老师,我们要主动观察,关系孩子。给孩子创造机会,学习与表达。
当孩子有困难时要学会等待,通过一定的辅助与帮助,让孩子获得成功,及时强化,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很好的了解孩子,才能给他制定适合的计划。坚持着教育的“三心”(爱心、耐心、事业心),可以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与成长。
#p#分页标题#e#2009年个案分析—4 别化教学案例分析 彭田玉
儿童姓名:琪琪
性别:女
出生日期:2004年8月31
诊断:智力落后
康复前评估:
1. 配合能力较好。
2. 具备基本的大运动能力。大运动(如跑、跳)时,灵活性及协调性稍差;手眼协调较差;描红、书写时,力度不够,握笔姿势不正确。
3. 能认识一些日常用品,理解简单动词,如吃饭、喝水、睡觉、拍手等,但不能进行表达。
4. 能仿说简单之音(aiubamabu 等等,能仿说一些简单的双音节词如爸爸、妈妈、阿姨、娭毑,发音器官协调变化能力较弱,语言清晰度低。
a | o | e | i | u | ü | ao | ou | iu | ai | ei | ui | ie | üe | er | an | en | in | ia | uo | u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P | |||||||||||||||||||||
m | √ | ⊕ | △ | ||||||||||||||||||
f | |||||||||||||||||||||
d | √ | √ | |||||||||||||||||||
t | |||||||||||||||||||||
n | ⊕ | √ | ⊕ | ||||||||||||||||||
l | △ | △ | |||||||||||||||||||
g | |||||||||||||||||||||
k | |||||||||||||||||||||
h | △ | ||||||||||||||||||||
j | √ | ||||||||||||||||||||
q | |||||||||||||||||||||
x | |||||||||||||||||||||
z | |||||||||||||||||||||
c | |||||||||||||||||||||
s |
√能正确自主发音并放入词中使用
⊕能仿说单音节,但放入词中需辅助
△能在辅助下模仿单音节
空白处为不能模仿发音
康复模式及强度
2—7月底,在机构康复(每日1小时个训,1小时感统,其它音乐、游戏、精细课等),中途因生病,累计请假一个月。
8—1月底,在幼儿园学习,每周3小时课外辅导。
康复过程及方法
一).言语矫治
1、针对语言清晰度方面,每日必练口舌操及气息训练。每个阶段根据重点矫治音,选择相应的口舌操重点锻炼相应的发音器官。如发舌尖音dl 重点加强做抵齿、顶腮以增强舌体的力度和灵活性。
2、错误发音进行言语矫治小技巧
O:(不能圆唇,发得像u 与 e的介音)一手用压舌板侧放在口腔,另一手辅助圆唇
ǖ:发长音i时帮助圆唇成ǖ音
g: 用压舌板帮助舌位靠后用力,必要时抬高舌根部
X、S.Sh等音延长摩擦气流,让孩子用听觉、触觉感受。
P、t k 多吹短气,发音时先强调爆破气流,慢慢练习声气结合。
mibi运用碰撞法矫治发音。
先练习单音,再练习相关词语并把词语放入句中练习使用,加强发音的稳定性。
3、练习拼音拼读,增强发音准确度。
二).认知理解
1.认知理解智力落后孩子的弱项,尤其是抽象的东西,先教孩子学习理解形象的名词、动词,如:苹果、西瓜、拿、给穿脱拍手……能在引导下较快的掌握。
2.学习颜色和形状,先教的是颜色(5 种基本色),先由少到多,运用举例、配对、分类、画画涂色等游戏的方法;可是对于孩子来说,颜色的概念似乎很抽象,花了大约2个月的时间,只能识别特定卡片的颜色,不能泛化,四个月后才有一些泛化;教孩子形状,她理解比较快,一周就认识了,并能较好泛化。同是属性认知,同样形象化,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理解难度上的差异?有待考查。
3.对比属性大—小,高—矮,长—短……等,多次拿实物对比,在初步的理解,但不能准确判断,直至四个月后,一天在进行变变变游戏时,发现孩子对这些能够准确判断了,而且可以对最大/小……进行较好的泛化了。
4.数字的理解配对,唱数、点数较容易掌握,但是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孩子较难掌握,为练习按物取数,从小数字开始,让孩子数棋子,拿相应数字卡片,数小棒,数积木,数雪花,同一类型多次重复,约在二周后,较好掌握,但进行逆向操作比较困难,直至1月底还要稍加提示,才能完成。
三).语言表达
1、孩子表达的欲望还是很强烈的,虽然表达有限、口齿不清。
2、康复前三个月,以词汇积累为首要表达项目的内容,基于这类孩子记忆短暂的特点,该阶段运用的最多办法就是重复巩固法,除了课堂上用“神奇口袋”“捉迷藏”“青蛙跳水”“我说你拿”等互动游戏巩固以外,给家长布置作业,每天认读5—10张卡片(2—3遍)。
3、由词过渡到动宾词组,再到简单主谓句,历时近四个月,起初会漏字、颠倒,尤其不会说动词,通常是给予动作提示,或是一边做一边倒说,如XX拿XX。此间,在家孩子的主动语言越来越多了,但习惯性以词代句。提示能用较完整的主—谓—宾句表达。
4、11—1月,丰富他的句型,让他把形状等修饰词放入句中,引导孩子表达句型:XX穿X色的衣服,XX不会梳头发,XX在哪做XX,XX用来XX等。此间,加强孩子的认字能力,诸如“用来”孩子能理解,但表达时从来不用,我就把文字做成卡片,例如实物毛巾+卡片(用来),提问让孩子回答:毛巾用来洗脸,轮换实物,加强句型的掌握和运用。又如为加强地点名词的理解的运用,在家相应的房间贴上客厅、卧室等文字卡,引导孩子到达某某在某地做某某的句子。孩子此时已经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幼儿园里,与小朋友的沟通越来越多,在家会主动表达,“妈妈买蛋糕吃”“我喜欢天天弟弟”“妈妈去天天弟弟家玩”等句子。
康复效果
一)、通过训练,孩子的言语清晰度有了较大的改善。
a | o | e | i | u | ü | ao | ou | iu | ai | ei | ui | ie | üe | er | an | en | in | ia | uo | u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 √ | √ | |||||||||||||
P | √ | √ | ⊕ |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 √ | √ | √ | √ | √ | ||||||||||||||||
d | √ | √ | √ | √ | √ | ||||||||||||||||
t | ⊕ | √ | △ | √ | △ | △ | △ | △ | |||||||||||||
n | √ | √ | △ | √ | √ | √ | △ | ||||||||||||||
l | △ | √ | △ | √ | √ | △ | |||||||||||||||
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 | √ | √ | √ | √ | |||||||||||||||||
q | ⊕ | √ | ⊕ | ⊕ | |||||||||||||||||
x | √ | △ | √ | √ | |||||||||||||||||
z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 △ | ||||||||||||
s | △ | √ | △ | △ | △ | △ | △ | △ | △ |
√能正确自主发音并放入词中使用
⊕能仿说单音节,但放入词中需辅助
△能在辅助下模仿单音节
空白处为不能模仿发音
孩子能自行拼读声母与单元音组合的音节(声调不准)。
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1.能理解常用名词和动词。
2.对比关系中,大—小,高—矮,长—短,胖—瘦等能理解,并能对程度副词“最”有较好的理解。
3.认识并可泛化基本的颜色、形状。
4.能理解疑问句:哪里?什么?谁的?什么时候?谁?怎么了?
5.唱数1—3,点数2—20,按物取数,数与量的配对完成较好。
三)、语言表达有所提高。
1.能表达5—8个字的句子,句型主要有:XX在干……。XX喜欢……。XX有没有……。XX用来……。XX穿……色的……。XX在……做……。XX拿……做……。等等
2.能在生活中进行简单的交流。用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需求。
3.自己看图能用主谓宾句子简单表达。
四)、其它:
1.能较好描红(简单汉字),力度、笔画顺序基本正确。自己书写15个汉字。
2.认读85个汉字。
3.自己拿笔画画。
4.背诵八首古语、儿歌。
体会与思考:
1.看着孩子一点一点的进步,我很欣慰。相信以后孩子的生活质量会越来越高。现在从语言的可懂度上来说,孩子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有一部分音还是不能准确发音,还要加强发音器官协调能力的训练,继续进行言语矫治。对于在机构训练的智力落后的孩子,可否考虑组成一个小组,每天坚持至少半小时的发音器官及气息训练。
2.做为个别化训练老师,我对运动能力方面的训练一直做的很少,但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以后在开展运动能力方面的训练可以考虑借鉴部分脑瘫孩子训练方法,更细化更有针对性展开身体部位的运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