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小学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经过了婴儿期的第一个生长高峰以后,逐渐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这时的儿童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孤独症儿童的小学教育。
从身体发展看,儿童内部器官,如呼吸、消化、排泄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的发育进程加快。脑重量的增加、脑皮层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大脑皮层逐渐趋于成熟,从而奠定了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这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习和生活任务提供了基本保证。
从身体发展看,小学阶段儿童的骨骼系统由于发展迅速,随着骨骼的增殖,小学生的肌肉大小和力量都逐渐增加,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骨骼肌肉系统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特别是韧带薄而松弛,肌肉力量也还较小,因此运动量不能过大,而且在活动中成人要注意保护,防止骨折、脱臼等意外事故发生。伴随着整个身体的增长发育,小学儿童心、肺的重量和容量也继续增大。但是,小学生的身体还相对比较脆弱,过于激烈的运动会导致其心、肺负担过重。由于小学儿童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而且儿童的活动量又大,所以能量消耗比成人大得多。为保证身体发育,他们需要摄入更多的食物,以补充能量消耗。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食物营养的三种基本成分。睡眠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保证体力和精力恢复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宜少于10小时。为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小学生的晚自习和家庭作业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小学阶段正处在身体的生长发育期,这时期身体的可塑性最大,因而运动对身体发展的作用最大。研究表明适宜的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儿童身体机能的发展,其中包括人体新陈代谢机能的发展,肌肉和骨骼的增长,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组织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视觉、听觉等感官以及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
从认知发展看,这时的儿童处于一种快速发展期,同时又是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这里我们重点分析小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的发展。
l.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所以新生人学之初,首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讲’,一堂课45分钟都要求他们保持高度的集中.这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当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单调乏味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强制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应当通过新颖、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巧妙地结合,延长学生的注意保持时间,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
2.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它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根据记忆活动有无目的性,可以将记忆划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能够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活动称做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就是无意记忆。随着年龄的发展,儿童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都在发展,但一般来说,幼儿阶段无意记忆占优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小学1~3年级,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中存在明显的记忆偶发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儿童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会同时记住和这样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到了小学高年级(4~6年级)儿童有意记忆的发展逐步赶上了无意识记忆的发展,4年级学生有意记忆的成绩开始超过无意记忆的成绩,记忆中的偶发现象也开始减少。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是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划分出的记忆类型。形象记忆中保存或再现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它具有直观、鲜明的特征。抽象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它是以语词的形式对思想、观念的记忆,它具有概括性和逻辑性。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只是在不同年龄阶段上,二者占优势的情况不同。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形象记忆占优势,他们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优于对言语材料的记忆效果,小学高年级儿童对抽象言语材料记忆的增长率逐渐超过了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增长率,但他们对抽象言语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是两种不同的记忆方式。机械记忆是指识记材料之间没有意义联系或学生没有理解和把握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单靠重复背诵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则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p#分页标题#e#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意义记忆有了明显的增加,他们学会了用多种记忆方法和策略(复述、组织等)来促进意义记忆,同时,记忆方法和策略的掌握对提高小学生的记忆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时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发展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皮亚杰把人的思维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小学生恰恰处在皮亚杰所讲的具体运算阶段,所以他们的思维呈现出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在情绪、情感方面,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绪调节控制能力的发展,保证了儿童情绪的稳定性,使小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学校的课堂生活和完成学习任务,并保证了他们与同伴的友好相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儿童的自制力毕竟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不懈地给予引导,帮助他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情绪、情感转化为由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情感体验。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集中表现如下:
(1)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一是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二是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对友谊的认识,如赛尔曼的儿童友谊发展的五阶段:未形成友谊阶段、单向帮助阶段、双向帮助阶段、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A.亲子交往.儿童入学以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儿童与父母的交往时间、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都有所改变。在交往时间上,与学前期相比小学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相对减少,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和依赖程度减弱。在交往内容上,小学儿童的父母更多关注孩子学业和品德。如辅导学习、检查作业.与孩子讨论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讨论日常行为举止的适当性等。在交往方式上,父母的控制性在小学阶段开始减弱,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自己做决定,6岁以前儿童的大部分事情是由父母决定的。
B.同伴交往与同伴团体的形成。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方式。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他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小学时期是开始形成同伴团体的时期,因而又被称为“帮团时期”。小学时期的同伴团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在一定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具有或明或暗的行为标准;在共同目标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这种组织的结构可能是松散的,也可能是严谨的。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表现为: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团体活动中,儿童学习处理各种关系中的社会问题,学会按照同伴团体的标准建立合适的反应模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社会交往技能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同伴团体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同伴的拒绝与接受反应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C.师生交往。师生关系是小学儿童面对的又一种重要社会关系。小学儿童特有的社会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与教师的交往方式。刚刚跨入学校大门的儿童总是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随着年级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随之增长。而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影响着#p#分页标题#e#他们对教师的反应。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认知差异。
A.一般认知能力差异。表现为智力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和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对智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小学阶段,儿童的智力依然处在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有早有晚的特点经常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B.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入学之前受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这样他们的知识基础就有很大的不同。专门领域的知识对学习有影响:研究发现,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能够准确地预测学生在这一学科领域的未来成绩。专门领域的知识对教学有影响: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C.认知风格差异。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研究较多的认知风格是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学生在认知风格上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重要心理变量。场独立和场依存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这两种认知风格没有好坏、高低之分,但这两种认知风格与学习有密切联系。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风格各有特点。就学校中的学习任务来讲,冲动型的认知风格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差异有多种表现,气质、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A.气质差异。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根据人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可以划分出4种神经类型,每一种神经类型对应地形成一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力特点,它影响到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在学校中,学生的气质特点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情绪情感表现、动作状态,而且影响到他们上课和完成作业时的表现.影响到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转移的速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作业的效率、对事物的评价以及在集体活制能力在有效教育康复的状况下会增强,冲动性减弱,反之则表现得更加情绪化,程度会更加严重。在孤独症儿童情绪的稳定性方面,有效地教育康复,能够较好地使他们适应学校的课堂生活和完成学习任务,并保证了他们与同伴的友好相处。在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孤独症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也可以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但是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全方位的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孤独症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同时也必将促进他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这些高级情感的发展。
4.社会性发展方面
社会性发展是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核心性问题。同时也是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和家长方法得当,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同伴关心不歧视,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自我意识,对社会关系的认识,社会性交往中的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同伴团体的形成、师生交往等方面都会有显著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