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干预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训练的研究
一、音乐治疗是当今世界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的热点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对音乐都有先天的爱好和反应,有人对“初生婴儿对声音反应”做的研究看到,初生婴儿最爱听的是妈妈的声音,其次就是女性的声音和音乐声,由于初生婴儿对音乐的反应并没有经过一个学习的阶段,这预示着人类对音乐的爱好是与生俱来的。另一项早产婴儿的研究中发现,聆听音乐的一组婴儿比没有听音乐的一组康复得较快,出院的日期均可以提早五到六天。这些研究都说明了婴儿对音乐的正面反应。
Temple Grandin 是一位孤独症人士,畜牧科学博士,世界著名牲畜处理设备设计、建造专家。在她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与蜕变写成书——《星星的孩子》中,自述她的思考主要是图像的思维方法,她形容用听觉处理声音资料时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无法记忆别人所说的话,而音乐的旋律就是她唯一可以记忆的非图象资料,因此,她建议一个好的孤独症治疗计划应该包括行为矫正法、感官疗法、言语疗法和音乐治疗。
的确,有相当多的孤独症儿童,他们对音乐感知能力比正常儿童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孤独症研究院院长Dr.Rimland认为,孤独症人士的音乐能力几乎是宇宙性的,尽管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没有语言,但他们对音乐大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具有超凡的音乐感和超强的辨音能力。
音乐是一般孤独症患者较易接受和处理的感官刺激,而音乐多重感官的特性,可以协助他们加强专注力和记忆力,这些都是学习的先决条件。
例如,采用旋律配合语言教学,效果比传统的口授式更好且记忆较持久。经过精心设计的音乐活动,还可以促进无语言能力的孤独症儿童非语言的表达能力,帮助他们透过动作和声音的联系去了解动作的意思,从而加强身体语言的运用。通过打击乐的学习,能加强身体机能的协调与反应,成为积极的情绪宣泄方式,有效抑制问题行为与不良情绪的滋生、发展,使他们能在短时间内享受成功的经验,建立自信,为社交情绪发展以及其他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通过培养音乐技能如歌唱、器乐演奏的兴趣,能大大减低他们异常玩耍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的出现。不但可以促进他们生活兴趣的正常化,塑造日常生活的正确行为,而且有助于培养集中注意力,及按部就班的学习与工作习惯。
鉴于一般孤独症儿童对音乐的反应及兴趣,适当的音乐活动可以加强他们的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参与感,成为康复训练或治疗的契机。因此,音乐治疗日益受到医学界、教育界以及患儿家长的普遍关注。
二、音乐治疗的概念
1.音乐治疗的概念
音乐治疗是现代社会兴起、以音乐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作用,协调身心障碍的恢复、维持,有计划、有意识地应用和实施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作为医疗的辅助手段,音乐治疗被广泛运用于正常人群的心理治疗,以及精神病等医疗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音乐治疗介入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治疗在国外有相关报道,我国的某些康复机构和学校也进行了一些音乐康复的尝试,但总体而言,在世界范围内这方面科学研究工作仍十分缺乏。
2.音乐治疗的主要治疗技术
(1)聆听法:
又称“接受式音乐治疗”,即通过聆听特定的音乐以调整人们的身心,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学派的代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有关理论发展而来。由法国医生布拉德创建的听觉统合训练,即是针对孤独症儿童普遍听觉敏感的症状,将此技术运用于临床治疗中。
(2)主动法:
又称“参与式音乐治疗”,即引导患者直接参加到音乐活动中去,以期得到行为的改善。这种技术方法主要是基于霍布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华生等人创立的行为治疗理论方法上建立的音乐治疗方法技术。
(3)即兴法:
又称“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即通过选择简单的打击乐器,与能演奏简单旋律的音条乐器,在治疗师的引导下让患者自由地演奏,以此治疗患者的某些心理疾患。这种技术方法主要是基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开创的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有关理论方法上建立的音乐治疗方法技术。
(4)其他方法(略)
三、本文对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理解与定位
1.捕捉机遇,避免误区
机遇:对喜爱音乐、听觉敏感的孤独症孩子来说,实施音乐治疗是一个的良好机遇。但是并非所有的音乐形式与内容都是适合孩子的。
误区之一,过度倾听。
曾任世界音乐治疗会(WFMT)主席的美国音乐治疗专家Dr.Cheryl Dileo Maranto,1995年在中国讲学时曾说:“音乐治疗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运用所有的音乐体验(不光是听)达到治疗的目的,以帮助人们作出某些改变,从而增进、保持或恢复健#p#分页标题#e#康。”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症状,以聆听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确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单一的倾听很难使患儿向成人一样能长时间配合安坐,更无法进行较高层次的音乐治疗。相反,大量被动式的聆听还易使儿童可能过度沉迷于独自的音乐世界中,造成意识上对现实社会的偏离,对外部世界变得更加冷漠。
误区之二,知识技能与有益经验
在笔者看来,经验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经验是音乐治疗中患儿对于音乐与某些内在学科知识的体验与发现。其二,经验是指音乐治疗内容的生活化。意为音乐治疗手段因具有艺术学科相对的独立性和较强的兼容性,从而使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能获得并演化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
从音乐治疗功能的角度来看,音乐治疗并不注重被治疗者在音乐能力方面的增长,而在于音乐体验过程中被治疗者的情绪、行为及思想观念上产生的改变。通过这些改变,被治疗者能对环境有更强的适应性,并得到心理成长,获得成功的人生体验与经验。可见,音乐治疗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音乐来获取音乐以外的东西。
然而,通过音乐治疗促进孤独症儿童音乐技能和音乐智能的发展是音乐治疗中一项不可否认的基本功能。尽管孤独症儿童获得这些技能的过程、方法和程度与普通人群有较大的差别,不同儿童在音乐技能的发展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音乐技能和音乐智能的训练与发展是贯穿音乐治疗始终、不可忽略的重要手段。笔者在调研国内某些康复机构的音乐康复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大声喊唱、音准节奏偏差、弹奏技法混乱等情形,某些教师、治疗师对于音乐知识技能的观念极端偏颇,几乎完全无视音乐技术的要求,片面追求音乐活动的形式,而忽略了治疗的本身。笔者认为音乐治疗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它是通过音乐本体的功效而起作用的。在此过程中,如果音乐缺乏美的选择或美的演绎,不具备审美的形象,或无法达到审美的要求,那么音乐也就失去了治疗的本体功效。孤独症人群存在普遍对音乐敏感,个别甚至于天赋禀异,因此音乐知识技能的积累极有可能为患儿的将来提供发展的机遇,忽略、无视音乐技术的训练很可能过早扼杀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音乐治疗不同特点的孤独症儿童,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做出因人而异设计和判断,并在治疗中积极地探索“知识技能训练”与“提供有益经验”相结合的途径。
2.本文音乐治疗研究模式及特点
(1)个案研究模式(质的研究与定量分析结合)
(2)家庭与社区相结合的音乐治疗模式
治疗师与孩子、家长(一对一或二对一)的模式有利于家长参与、知情,并给予其适当的音乐培训;需要社区的参与和配合(邻居或亲友的孩子、混龄),让孩子有一个与普通人群融合的机会。
(3)以音乐活动为中心的综合音乐治疗模式
“一听即动”的原则,“动”既是患儿本体的动,也是与他人互动。通过首先与治疗师的良好配合与沟通,逐步向家人和老师、小朋友过渡。
音乐治疗干预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训练应采用音乐治疗方法技术中的主动法为核心,辅之器乐(钢琴)治疗的手段。更多地倾向于“动”与“听”的结合。进行大量的歌谣演唱、律动模仿、打击乐等器乐演奏、音乐游戏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进行干预治疗,使听觉、视觉、运动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功能形成联觉互动、沟通协调并共同参与的综合效应。
本研究从2002年开始经历了三年的时间,笔者运用了上述疗法,在音乐治疗儿童孤独症方面取得了令人兴奋的研究结果。基于篇幅所限,本研究有大量的内容不能一一详述。从孩子们开始接受治疗,到治疗告以段落的全过程中,我与参与研究的助手们都一直被他们感动着、鼓励着,其实他们并不冷漠,他们需要爱、需要帮助。而音乐、治疗和爱就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金钥匙”。
鉴于音乐治疗涉及多学科、多专业领域知识的交叉,这项研究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今后本人愿在不断探索新的音乐治疗方法与扩大研究范围的基础上,为使更多的孤独症儿童受益而继续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