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教具在孤独症训练教学中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当人们刚刚向生活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他们对生活的模仿和了解往往是从玩具和游戏开始的。因此,作为人生第一部教科书的玩具在人类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用每个儿童都懂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启蒙教育着它们,它是物质水平和精神生活的缩影,是孩子的第一部教科书。
好的教具不在于多么豪华昂贵,也不在于多么精巧细致,而在于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它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欢心,最重要的就是能激起儿童的主动性,只有当教具能刺激儿童自己去运用感官、动作去做,去想,去参加活动和组织活动时,教具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
那么,玩教具在教学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何才能发挥作用呢?以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例来说:低年级学生对于较为抽象的文字,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如何才能使学生从会认读,到理解,进而会使用呢?我认为其实就是帮他们建立起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对于一些简单而又常用的字,我会先出示实物或图片。当然学生对实物的兴趣要比对图片的兴趣大,可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当然,仅仅是视觉上的刺激还是不够的,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的大脑兴奋起来。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对学生进行视、听、嗅、味、触一系列的刺激,使他们在大脑中对物体形成一定的“印记”,让他们有亲身体验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平时已在他们的脑中逐渐累积,课堂上再一次的接触会唤起他们往日对该物体的记忆。这时,再出现生字,让学生认识,通过反复地出现该物体和生字,使学生在脑中建立起一定的条件反射,让他们看到生字就想起该物体及于该物体有关的一切。如:形状、颜色、声音、气味、手感、味道等。此时学生已能认读生字,并能理解这个抽象的生字与物体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就能对学生进行如何使用的训练了。训练这一项时,可以让学生先在脑中回忆与该物体有关的事件。使平时积累在脑中的旧的回忆再现,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并且将物体、生字与所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便学会了应用。
例如:在教学“球“字时,我便先提问“你们玩没玩过球?”
“球是什么样的?”这是就可以在学生脑中形成一个模糊的形象。如:圆的、可以拍打的、能滚动的等。再出现各种的球,并要求说出它们的名称,使学生再现出他见过的球的影像,逐一对号入座,刺激他的大脑进行思维。知道名称后,让他们观察球的形状等,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及概括力。要求学生动手摸一摸、拍一拍、踢一踢,使他们在触觉方面得到刺激听一听声音,在听觉方面得到刺激。种种刺激通过各种感官传达到大脑中。学生通过参与在脑中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影像。这时出示生字“球”,告诉他们生字的发音,及它所代表的就是刚才看到的、摸到的球。反复出示生字与实物,帮他们建立起条件反射。这时可以出示图片,各种球类运动的场面,让学生说说图片上都画了什么?通过他们的观察及平日的场景再现,他们会说出入:打排球、踢足球等。这时要求学生组词。他们会根据刚才看到的图片组词还可以引导他们说出:球赛、球迷、打球等名称,较为概括、抽象的词,同时纠正同音字组的词,建立正确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会话能力。要求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其中包括“球”这个字。或提高难度,指定一个词来说句子。这样练习,学生就可以形成一个条件反射,也就初步达到会认读、会运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