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亞斯伯格症的孩子
宋維村醫師
◎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
我想家長面對這一些孩子時,
心理層面上必須要做些建設,
才能對他們做出最有力的幫忙。
今天我先講一個小故事,
再談談我們能夠提供什麼樣的協助。
這兩天我去屏東出差,
在旅途中我將漢斯.亞斯伯格( Hans Asperger )
以德文所發表的文章重新再看一次,
發現他所提出的這四個個案都是男生,
若以現在的診斷標準來看,
這四個都是自閉症,而不是亞斯伯格症。
漢斯.亞斯伯格及Leo Kanner
都是小兒科醫師,不是學教育出身。
兩年前我自己整理過最早
漢斯.亞斯伯格跟同單位的醫師所研究的個案,
我自己診斷一下,
這些個案其實跟自閉症的孩子沒有辦法區隔的。
雖然在一九八○年代開始,
我最早開始診斷亞斯伯格症時,
我會把小時後先會說話才會走路,及動作不協調的孩子,
這些特徵在診斷上,看得相當重要,
但是後來有些論文在比較亞斯伯格症及自閉症時,
發現動作協調不好
自閉症的比例是百分之七十,
而亞斯伯格症只佔百分之三十,
所以是否需要區分這兩個病症恐怕還有許多爭議的部分。
不過好像在想像力方面,
亞斯伯格症似乎比高功能自閉症的孩子來得要好;
另外,亞斯伯格症的孩
子似乎對他自己的意圖性比較清楚。
有時候我們會開玩笑來講,
如果對一個三歲到五歲高功能自閉症孩子而言,
他要做一件事情,
前面有一個障礙物擋到他,
他會毫不考慮的就繞過去,
可是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會把它推開,
排除障礙。
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過去的這幾年之間,
美國的學者常把亞斯伯格症跟攻擊性扯在一起,
這些也屬亞斯伯格症特徵範圍裡。
◎亞斯伯格症可以痊癒嗎?
如果要說到如何要幫助這群人,
我這幾年常在想,而且有很深的感觸,
不論是自閉症、亞斯伯格症,
家長最常問起的就是「痊癒」這個部分,
「痊癒」這兩個字好像就是在說人都有一個標準,
達到這個標準就是痊癒。
若以這個標準來看,
我不知道包括我、及在座的各位誰能說自己達到這個標準。
如果要比記憶力、精細功能動作等,
我比不上自閉症,
若比堅持力,我也比不上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
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有所殘缺,
因為相對於我們週邊的人,別人都也有比我們好的部分,
跟比我好的人相比,我就是殘缺。
所以若是以這個觀點來看,
我們比較能理解、接受及欣賞所有的孩子。
對於獲得診斷的孩子而言,
他要活下去,不應該去靠他們殘缺的那個部分,
不是靠他的自閉症、過動症這個方面活下去,
而是靠他本來就存在,
跟這個症狀也沒有直接關係的特長:
他的記憶力很好、他的畫畫很好、他的音感很好、
音樂很好、寫的東西很好、他認路的技巧很好,
他要靠的是這些來存活。
我常常在想,
因為現在的科技還沒有辦法把每個人都變成正常,
所以比較阿 Q 的想法就是,
幫忙他運用他的特長來生活。
舉一個很簡當的例子,
在科學上有一些重要的人,
包括愛因斯坦及牛頓都具有亞斯伯格症的特徵,
他們對於某些事情上的執著,
可以連續花二十個小時在想一個數學問題;
而一個台灣的天才可能花兩小時,
我可能花兩分鐘,想不通就算了,丟掉。
所以這些人會成功,執著是很重要的。
我們要把這些孩子的特長結合他們的固著性、固執性。
尤其是對於亞斯伯格症的孩子,
他們的語言、及某些事物上的理解力相當好,
高功能自閉症在機械性的活動上較好,
而理解分析的能力較亞斯伯格症差。
如果能利用他們這些特長,
很有可能他們將來較能突破現況,
而不是一昧的專注於他的人際關係不好。
牛頓他半年不換衣服也沒有人管他,
他穿同一套衣服長達半年,
不管在任何場合,
就算是女王要召見他也是一樣。
但是這並不損他在物理及數學上的貢獻。
◎幫助孩子發揮特長一樣能成功
所以我們需要理解,希望這些孩子突破,有所貢獻,
就是要利用他們的特長。
或許有些人會想說,
又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愛因斯坦,
我的兒子又不#p#分页标题#e#是牛頓,
但是你仍然可以想他的特長是什麼。
如果他五歲時,非常執迷於玩火車,
等他上高中時,他會發現有火車研究的社團,
仍然有許多人跟他有同樣的喜好。
又例如,
自閉症的孩子對地理特別有興趣,
老師就可以讓他擔任地理小老師,
利用這個機會跟其他同學產生人際互動。
對一個治療師、老師而言,很重要的是,
就孩子的特長去發展,盡量的去幫忙他,
而不一定去期待他一定要跟你我都一樣。
有時候甚至是因為這樣的期待,
而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反而變成他另外一個焦慮或者不快樂的來源。
所以今天講該如何協助亞斯伯格症的孩子,
就是利用他的特長。
當然有一些固著性不是好的,
有些孩子腦袋裡一直想的不是行星、古埃及文明,
而是小時後老師罵他,或者是父母吵架,
他腦子裡都是這些重複再重複的不快樂事情,
類似這一些的固執,
在現實生活中會有很強烈的干擾。
如果無法將這些固執的特質
轉移到教育或規劃生涯的方向去,
我們會建議用藥物來減少他情緒上的障礙。
(本文擇自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作者宋維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