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行为问题的事后处理策略
小宏从小就常常出现各种行为问题,甚至带动同学起哄或反抗,教师的屡屡劝说或处罚,通常只能维持短暂效果,到了隔天,小宏又故态复萌。
尽管传统的处罚具有快速修正的效果,但常无法有效遏阻行为问题再次发生。在事后处理情障生的行为问题时,宜运用最少干扰的替代原则与正向介入。以下策略提供教师参考:
一、消弱和隔离
消弱:针对无伤害性,只为博取注意力的行为问题,宜采取忽视、不理会的处理方式。例如:忽略孩子在课堂上刻意扮鬼脸的行为。
隔离:隔离策略宜谨慎使用,并可配合使用其它增强策略。方法如下:
●非排除的隔离:撤销个体所有正在进行的活动或使用材料,剥夺所有人对个体的注意,但仍让他留在原来的环境中。例如:学生在桌面乱涂鸦时,将他的色笔没收。
●排除的隔离:将个体从有增强物的环境,移到无增强物的环境。例如:学生乱涂桌面时,先将他带离至辅导室。
●自愿的隔离:当学生有被激怒的前兆,可允许他先离开团体,直到平静下来再回到团队,但需有人在其它区域监控他的行为。例如:打躲避球发生争执,学生作势打人时,请他先到场外,或到有其它教师带领班级活动的范围区冷静。
二、反应代价和过度矫正
反应代价:指当目标行为发生后,剥夺一定数量的增强物,以减少未来发生的可能性。例如:扣奖卡。
过度矫正:正面练习的过度矫正是要求个体反复从事与目标行为相似,但正面的行为。例如:小华爱讲话,可以请他朗读课文。
恢复原状的过度矫正:个体的行为如果破坏了环境,他不但要恢复原状,而且要加倍改进这个环境。例如:小明乱丢垃圾,请他将教室环境打扫干净。
三、危机处理策略
为了维持校园的安全,学校宜设置已接受危机介入技巧训练的因应团队,并做好准备与相关演练。例如:如何短暂的制伏学生,直到学生冷静下来;或是将学生带到安全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制伏不应被当作介入策略,制伏只有在危急时才可使用,且在制伏或孤立学生时,务必给予学生冷静下来的时间。
四、评量本位的介入
为协助情障生在普通班中的学习与适应,也可配合实施系统而全面的介入。要点如下:
●为学生的教育环境做改变,以防止行为问题的发生。例如:降低造成行为问题的导因(如调整作业的难度、修正教学的进度等)。
●教导学生替代问题行为的技能,或协助他们适应教育脉络中的要求(例如:当遇到挫折时,教导他可以请求休息一下;或是以提示和鼓励,教导他与同侪对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整「行为后效」作为学生表现正向行为,或减少问题行为的增强(例如:当学生表现适当的行为时,提供赞美和注意;要求学生在完成问题,或要求休息前,都必须留在坐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