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行为为特征的精神疾病。虽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孤独症的病因是基因遗传,但是孤独症的症状却大多通过患者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异常行为表现出来。
社会化就是个体从婴儿成长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的过程。而人格中最重要的方面即是自我——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而恰恰患有孤独症的儿童的自我意识非常单薄,这主要可以通过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异常行为来说明。下面,我们以乔治·赫伯特·米德符号互动论的角色置换理论为线索来看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米德将自我分为两部分:主我和客我。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是人类先天就拥有的对外界的反应能力。而客我则是自我的社会部分,是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社会化可以简述为客我不断发展和自我和客我不断交流的一系列过程。
客我的社会化过程分为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模式:模仿、嬉戏于群体游戏。
模仿阶段包括人的一生中最初的两年时间。在这个阶段,儿童仅仅从事米德所说的与父母的“手势交流”的活动,模仿父母的动作。一般认为患有自闭症的儿童的病征会在18个月的时候显示出来,也就是在模仿阶段我们就可以分辨出他们的不同。
人类生活有三种必需品:温暖、食物和与人类的接触。心理学家哈利·哈罗对猕猴的实验表明,接触如果等不到满足会导致身体机理或情感方面的问题。但是,孤独症儿童却恰恰避免与他人的接触,不喜欢与母亲拥抱,也不会像正常婴儿一样张开双手等待家人的拥抱。正是这样的行为,使得孤独症儿童无法建立起与亲人的依恋和感情联系,也就无法分辨出亲人和陌生人的不同,而这一点对将自我区别于他人恰恰对形成自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孤独症婴儿不能模仿拍拍和抱抱娃娃,更不会模仿父母的动作。在一岁左右是婴儿开始发声的重要阶段,而语言的习得恰恰是靠模仿父母的发音。因而,我们会看到很多孤独症儿童迟迟不能正常说话,或是会发出奇怪的声音,甚至有的孤独症患者终身不语。即使他们会模仿发音,他们也不能对这些音节进行整合得出一个完整的语词概念。这对他们进一步进入社会与他人交往造成了巨大的阻碍。缺乏这种学习能力,也使得他们的智力发育受阻,他们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同时,这种能力的缺乏也使得他们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
另外,孤独症婴儿不会模仿父母的手势,也不会与父母进行手势交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体态语言与人交往。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
客我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嬉戏阶段。从两岁的时候开始,持续几年的时间,这时孩子开始从事角色置换,他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通常是重要他人,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而这个阶段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充分显现出来,原来症状较轻微、或发育正常的儿童的孤独症症状也充分显露。
作为孩子社会化发展中的重要他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孤独症儿童并不喜欢与父母亲近,也不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在其他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做事情的时候,他们只是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似乎对外界的一切都不敢兴趣#p#分页标题#e#。他们并不能如正常孩子一样借用重要他人的角色,并不能体会家人对他们的期待。对家人没有特殊依赖的他们,对家庭并没有归属感,也没有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的意识。而本应该在家庭交往中习得的社交技巧的缺乏,为他们下个阶段融入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社会化的第三个阶段是群体游戏阶段,该阶段在4岁以后就立即开始了。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走出家庭,与更多的人和群体发生联系,同时他们也把家庭看作他们所隶属的群体。他们开始关心在与家庭无关的群体,包括作为整体的社会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此时发展起了一般意义上人们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的观念。至此,他们已经将社会内化,客我最终形成。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孩子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阶段。但恰恰是在这个阶段,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化障碍极度阻碍着他们融入社会的过程。
首先,他们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因而,别人与之交往,他们的反应不适宜。他们的沟通和游戏行为显得生硬和刻板重复。有的人甚至会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对他人的招呼和问话完全不做反应,不会主动去交往。在社交场合,由于他们不会利用眼对视和手势,所以沟通不起来。更有甚者,由于在第一阶段中语言技巧缺乏,他们根本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甚至会出现言语混乱的行为。
其次,他们无法融入社会,无法完整的完成角色置换的过程。他们不会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不知道作为这个角色应该有的行为是什么,因而也就不能理解社会对一个正常人的期待,所以经常会有一些失范行为的出现。比如说,他们会出现冲动和破坏性行为,会莫名其妙地攻击他人或者伤害自己,会在上课的时候大声叫或是抓同学的头发。因为他们本身并不能够理解什么是对的,或者在什么场合应该做些什么。
以上种种,都可以看出,患有孤独症的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并不完整,或者说,他们的客我其实并未真正完全的行程。
人类生物学认为,人有6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幼年期,也就是需要完全依赖他人的时期。与其他动物相比,这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但正是这个被延展了的依赖时期,为学习文化意义与社会技能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也与他人和社会总体建立了终身的社会学习和情感联系。而孤独症儿童在这个时期内的异常,严重阻碍了他们今后的发展,言语障碍,交流障碍造成了他们无法融入社会的局面。
异常的社会化过程,或者说不完整的社会化过程,和残缺的自我意识,使得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表现截然不同。而现有的对孤独症的治疗方法,例如感觉统合训练,也正是运用各种手段校正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异常行为,重塑他们的客我,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第十一版)》第六章
(2)陶国泰等主编 《走出孤独的世界——儿童孤独症释疑》
(3)《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