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游戏中的情感交往训练方案
孤独症儿童能参与游戏吗
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往往因为孩子不能发展和同龄伙伴的游戏而苦恼。如毛我们将孩子能否和同龄伙伴游戏看成是孩子是否会交往的重要指标,自然三会将教育孩子与同龄伙伴一起游戏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这方面虽然下了很大工夫,但是,效果却往往很不理想。我们不情愿地看到这样的结果:
(1)孩子终究无法产生对同龄伙伴活动及游戏的兴趣,还是宁愿和成年人或者小于自己年龄的儿童在一起。
(2)勉强可以参与同龄伙伴游戏,但是大多数孤独症孩子只能参与简单的游戏,复杂的规则游戏无法参与。
(3)即便参与了游戏,时间往往很短,难以维持下去。
(4)游戏过程必须有成年人的辅助,离开这个外因,游戏过程立刻就会中断,靠孤独症孩子自己无法独立与伙伴进行游戏。
(5)游戏中孤独症孩子始终是追随者的地位,和其他成员没有平等的地位。
(6)孩子大多数可以完成游戏的形式,真正与伙伴的快乐分享并没有实现
为什么会这样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的本质是儿童对社会生活的模仿性学习,也是儿童获快乐情绪体验的重要途径。儿童的游戏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假想性。二是规则性,三是娱乐性。由于儿童的社会生活实践的范围有限,通过游戏,儿童以用假装的方式体验各种社会角色,以游戏的方式理解社会规范,理解人际合作的规则,以娱乐的方式间接地获得成人社会生活体验。因此,游戏是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途径。
社会性发育正常的儿童,从3岁起就可以从事简单的游戏活动,先是单独游戏;到了四五岁,是群体性的平行游戏;五六岁以后,孩子开始能够进行有分工有合作的规则游戏。第三类游戏是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游戏,儿童需要理解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监督对方遵守游戏规则,用恰当的交往方式解决游戏中的冲突。
正常儿童的游戏活动,基本能自发地形成。孤独症儿童如果参与游戏活动,需要成人的启发、引导、干预、组织,这样他们才能逐渐地、有限度地参与游戏过程。
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开展游戏活动,
第一,孤独症儿童缺乏对成人社会生活的关注、 想象和模仿的兴趣;
第二,缺乏“角色假装”这一心理活动过程;
第三,不能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合作游戏无法进行;
第四,缺乏参与游戏的能力;
第五,情感需求动力不足,难以体会到乐趣。
游戏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意义吗
成人引导孤独症儿童学习游戏,可以打破儿童心理活动的自闭状态,可以引导儿童关注游戏中同伴的存在,可以培育孤独症儿童的角色感,可以锻炼孩子对交往合作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所以,游戏作为孤独症儿童情感训练的一个虚拟人际情感交流的平台,给孩子创造一个带有娱乐性的人际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平台上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对孩子讲行情感训练.这是一种可诜柽的康复训练方法,
孤独症儿童和同龄伙伴的交往性质也可以分为实用性交往和情感性交往。先学习和发展与同龄伙伴的实用性交往关系,和同龄伙伴的情感交往可以通过游戏,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非游戏交往来学习。
·怎样引导孤独症儿童和伙伴一起游戏
孤独症儿童与伙伴关系的发展是:
(1)拒绝一切伙伴,离群独处。
(2)有接近伙伴的兴趣,但是不知道怎样和人交往,追随伙伴。
(3)泛泛地接近伙伴,缺乏针对性,只想对别人表达友好,但不会考虑对方的意愿。
(4)学会初步地选择伙伴,并能在一起玩,建立初步的友谊。
一般规律是:从第一步到第二步花的时间最长,走的路最艰难。第三步以后显著加快。
教会孩子与别人交往,从孩子学习与进步的实际效果来看,#p#分页标题#e#交往对象如果是成年人则更为有利。成年人能给孩子更多的指导与谅解,更能够迁就孩子的水平,孩子也能相对获得较多的愉快体验,获得较多的交往经验。而同龄孩子之间的交往,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能达到足以给孤独症的孩子以宽容、指导的程度。所以,孤独症孩子与成人的交往较为容易,而与同龄孩子交往较为困难。而要提高孩子的交往水平,选择年龄、能力差异较大的交往对象,对孤独症孩子更为合适一些。水往低处流,差异显著,补偿作用才会显著。因此,应尽量让孤独症儿童更多地与成年人交往,在这种交往中,他们同样能获得交往的感觉和经验,获得各种体验,这种经验、体验越多,越有利于他们与同龄孩子交往能力的提高。孤独症儿童学习和同龄伙伴的游戏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简单游戏
训练目标:
培养孩子对同伴游戏的兴趣,让孩子尝试参与同伴之间的简单游戏。
训练过程:
第一步:在成人的要求下关注同伴的活动,注意别人在做什么。先由成人带领孩子注意小朋友的具体活动,不能只给孩子一个简单的指令:“去看小朋友在做什么!”“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这样的指令对孤独症孩子不起作用:他们需要在成人的指点下,将注意力指向一个活动细节,并且成人需要以语言手势来帮助孩子理解活动的意义和维持对活动的注意力。可以给孩子一个具体观察任务,如:“看看他们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然后回来告诉我。”让孩子关注别人的存在,关注别人在做什么,引起孩子的兴趣,这是参与游戏的第一步。孩子没有欲望,强行进入游戏过程,他会逆反,甚至会闹情绪。如果引起孩子对游戏的反感,以后纠正很麻烦。
第二步:让孩子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同伴的行为过程,而且要让孩子感知同伴的情绪表现,体会游戏给大家带来的快乐体验。这些需要成人的讲解。
第三步:诱导孩子部分参与游戏。可以让同伴邀请孩子参加,可以成人提示、要求孩子参加。成人本人要一同加入游戏,成为游戏成员之一,以便在游戏过程中指导孩子,帮助孩子理解游戏规则,并给予动作辅助。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体验游戏的快乐。
第四步:成人撤离游戏过程,旁观游戏,在局外给予语言上的辅助。
第五步:让孩子独立参与伙伴的游戏。
第六步:游戏完成以后,和孩子回忆游戏的过程,强化游戏中的快乐体验。
提示与解析:
1.有条件的应该让孩子先从参与“成人游戏”开始,以后将游戏主体逐渐转换成同伴。
2.上面的顺序要循序渐进,不能跨越。
3.这类游戏主要指简单的群体性联合游戏和简单的角色游戏,指导孩子参与规则游戏要更复杂一些。
4.游戏重在快乐体验,在游戏过程中和游戏之后,都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强化体验。不要重视游戏的过程,不可以本末倒置。孩子之所以喜欢参加游戏,是因为游戏可以带给他们愉快的体验。本末倒置背离了游戏的目的,游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果通过别的手段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也并不是非用游戏这种方式不可。
规则游戏
训练目标:
培养孩子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尝试让孩子参与规则游戏。
训练过程:
第一步:让孩子观摩别人的游戏过程,给孩子讲解游戏规则。
第二步:成年人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指导孩子理解并执行游戏规则。
第三步:让孩子在游戏中取得成功。
第四步:让孩子学习监督对方遵守游戏规则。
第五步:将游戏伙伴由成人变成同龄人。
第六步:让孩子体验游戏中的心理感觉。
第七步:让孩子尝试接受“输了游戏”的现实。
提示与解析:
1.这类游戏是对规则的学习,有竞争性,绝大多数孤独症孩子不能发展到这个层次。
2.孤独症儿童的游戏以非竞争性游戏为主。
3.如果孩子没#p#分页标题#e#有游戏能力,避免参与这类游戏。
4.游戏对手应该以成年人为宜。
总结:
第一,游戏是孩子学习交往的方式之一,也是孩子体验快乐的渠道之一。但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孩子主动表达对游戏的参与兴趣作为游戏教育最好的切入点。引起孩子的兴趣是难点之一。
第二,孤独症儿童参与游戏不在于游戏形式和级别的高低,他们可能长期只喜欢简单的游戏,这都没有关系,重在体验,保持孩子对游戏的兴趣是主要的。
第三,游戏的伙伴可以是成年人,也可以是同龄人。
第四,不能用游戏教育代替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性交往的学习。
第五,孤独症儿童和同龄伙伴的关系以日常情感交往为学≥丁重点。每一个孤独症儿童的发展障碍程度各异,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基本不能和同龄人建立正常的沟通,相反,他们和成年人的沟通要顺畅、容易一些;或者,也有的大龄孤独症患者,当沟通的对方比自己年龄小时,交流也会比较容易。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会发现这个共性的特点。
人际沟通有垂直方向和平行方向两个角度。 同龄人交流属于平行沟通,而与年龄长于自己或者小于自己的对象交流, 属于垂直沟通。也就是说,孤独症患者垂直沟通的效果要好于平行沟通。主要原因是:孤独症儿童与成人沟通时,成年人可以迁就孩子的水平。而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年龄明显小于生理年龄, 也就是说,与同龄人比较,他们的社会性并不在一个水平上, 在社会认知、沟通动机、表达能力、行为方式、社会经验等方面,孤独症儿童明显低于正常同龄人。同龄伙伴,特别是青少年以前的同龄伙伴,一般需要从沟通中获得平等的情感感受与经验信息,这个时候,孤独症儿童与同龄伙伴的关系明显不对称, 因而非常难以维持。 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孤独症患者和年龄小于自己的对象沟通更容易,因为,他们自然年龄的错位,正好使他们的心理年龄接近,比如一个10岁的孤独症儿童,或许其心理年龄相当于6岁儿童,所以,他和比自己小的伙伴之间反而可以维持交流。
很多孤独症儿童家长花费了很多的心血, 试图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同龄伙伴关系, 但如果没有成人的介入,成效甚微。是不是不通过同龄伙伴,就无法让孩子学会交流呢? 这样认识问题就是一个误区。孤独症儿童和成人的交往,更有利于孩子在同样的时间内更好、 更快地学习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