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闭症儿童设计作息时间
一、课题概述
1、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根据美国《孤独症与发育障碍杂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2001)和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01)的患病统计。出生的每250名婴儿中有一名孤独症患儿。目前,在我国约有50万左右孤独症患儿。
(2)随着自闭症患儿的逐年递增,引起世界各个国家越来越关注自闭症患儿。2008年4月2日被定为世界上第一个自闭症日。
(3)自闭症儿童渴望被理解,渴望与人交流。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不能参与到正常的教学生活中。如果我们结合TEACCH疗育计划(美国一个公共卫生项目),根据其特征为他们量身设计作息时间表,对他们进行视觉结构化模式训练,就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使他们走出孤独。据统计,经过TEACCH训练的自闭症儿童中有47%可回归社会。本课题将国外这一先进理念引入到春晖学校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中;同时结合学校生存教育的主线帮助自闭症儿童走出自我世界,回归主流。
(4)春晖学校按学生年龄分行政班,按智龄分教学组。由于有部分随班就读的学生和进行康复训练的学生,因此学生的入学年龄也有很大差距。我班学生的年龄段在10—11岁之间,12名学生中有5名学生为自闭症患儿,达到了41.7%的比例。本课题就是在TEACCH疗育计划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情、校情,探索出了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结构化教学模式。
2、课题的界定与内容
(1)课题界定
儿童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严重的儿童全面发育障碍类精神疾病。儿童自闭症早在1943年即由英国学者Kanner提出报导。他将这些患儿描述为:从生命的开始即无能力同周围的人和环境建立通常的联系。
TEACCH项目是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的一个公共卫生项目,是一个以社区为基础,旨在改进自闭症和社交障碍儿童与家庭、亲人、社会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项目。经过三十年的研究,TEACCH已成为一项对自闭症儿童治疗和教育非常有效的综合性教育措施。本课题把美国的这一公共卫生项目引入到春晖学校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中。
作息时间表就是每个人一天的时间流程。由于自闭症患儿对时间观念的淡漠,无法为自己设计时间流程,而每个自闭症儿童特征都不尽相同,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要想他们能与我们共存,并引导他们从自己封闭的世界中走出来,与他人交流,那么就需要有人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其中为他们量身设计作息时间表就是在理解他们的基础上对他们实施的帮助。
(2)研究内容
①10-11岁自闭症患儿的个体差异(观察学生的行为、动作、语言,寻找异同点)的研究,并将其作为量身设计作息时间表及其内容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②适合10-11岁不同程度自闭症患儿的训练方式及训练内容的研究。日常训练、专项训练、言语训练、不良行为习惯的克服训练、大动作的协调训练等。
③10-11岁不同程度自闭症儿童作息时间表方式(图片式、文字式、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的研究。
④10-11岁自闭症儿童集体作息时间和个体作息时间的融合问题(在学校正常教学的基础上,结合集体作息时间和他们的特征,为他们设计教学内容及作息时间,使他们逐渐融入到集体生活中)的研究。
⑤家校共育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1、课题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
(1)行动研究法:研究者要与自闭症儿童深入接触,掌握第一手材料。
(2)观察法:研究者有目的地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3)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经验的积累,逐步总结出其中共性的东西和个性的#p#分页标题#e#地方。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
(5)科研总结法:根据教育实践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依据。
2、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
在春晖学校入学的学生中自闭症患儿的比例每年曾递增的趋势。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查阅了大量与自闭症患儿相关资料,了解了关于自闭症患儿的训练方法和TEACCH疗育计划,设计了家长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首先与自闭症家长共同研究了TEACCH疗育计划,并对结构化教育训练模式展开讨论,探索出适合我班自闭症儿童训练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同时指导家长进行家居环境的布置,以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其次结合学校的教学情况,为自闭症学生量身设计了作息时间表,实施了结构化教学模式,即教学环境结构化、作息时间结构化、工作组织结构化。
采用了梯层教育法,其分为三层:第一梯层,先是活泼的歌曲加音乐,日常生活训练,数数等;第二梯层,更多的音乐和歌曲,以语言为基础的活动;第三梯层,更高一层的对话式活动,更有意义,参与后能获益的活动。
3、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总结阶段。
(1) 准备阶段(2007.10—2007.11):
①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TEACCH疗育计划为指导,设计该课题方案。
②收集研究对象10-11岁自闭症儿童的相关素材。
a.声像资料——自闭症学生专注于某项活动时的场景,一组照片——趴在地上——玩垃圾——自伤——如厕——站立——间操乱跑。(说明:当自闭症儿童专心致志的去做一件事情时,如果你去制止他们。他们不但不听我们的话,还会咬我们、打我们的。透过这些声像资料,我们就深刻体会到自闭症孩子带给家庭的痛苦。)
b.家长日记。(摘录:2007年6月18日]明天孩子过生日,真希望孩子能提出一些要求:想要什么或想玩什么。我们三口人什么时候能一起到饭店吃顿饭呢?)
③学生个人资料。
④对自闭症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整理了观察记录;并通过记录分析了异常行为的原因。
⑤对自闭症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对结果的分析。
⑥召开了自闭症家长会。
(2) 研究阶段(2007.11—2008.8):
① 对研究对象10-11岁自闭症患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了研究。
②定期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自闭症患儿的特征【a.语言接受困难和缺乏基本的交流语言是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之一。b.孩子不大愿意与外界交往,自言自语,别人跟他讲话没反应,讲话与周围的环境不切题,游戏活动简单,做事刻板重复,老玩一种玩具或一种方法的游戏等,严重者还会丧失语言,或有自残自伤行为,如咬自己,揪自己的头发等。C.视觉比听觉敏锐。d.不是整体认识而是从局部开始(一次一个)如:认识锤子时,首先从认识铁块开始,然后是与木棒的连接、整体的形状,最后发展到对名称的认识。再如:自闭症儿童不喜欢看别人的脸。他们认为人的脸很复杂,又是鼻子、嘴、眼睛等,他们只能一个一个器官的认识,最后认识人的脸,经过进一步训练,才会有目光的交流。e.对无法预期的事情恐惧和混乱。f.缺乏想象力。g.无目光交流。】,并对家长讲解TEACCH疗育计划,进行结构化教学辅导,指导家长布置居室。
③在学校进行结构化教学。
首先,对教学环境进行结构化( A、教室组织、物品(教具)之布置。 B、明确的区隔学习区,减少视觉与声音的干扰,区隔学习让学生知道每一个工作的开始与结束。 C、环境区分:集体活动区;游戏区;转换区;工作区)。 其次,对作息时间进行结构化( A、透过视觉让学生很容易了解每天作息、活动,作息表宜具体。 B、作息表可由左到右,上到下,每一位学生有独自之作息表。 C、#p#分页标题#e#内容:系列活动;图片;图卡;字卡、图画)。然后对个别工作进行结构化( A、明确的提示要做何种工作。 B、明确的提示有多少工作。 C、完成一件工作之概念:增长组织能力,引起工作动机。 D、标准的工作组织: a.由左到右或由上至下:完成工作袋。 b.配对:依颜色、形状、字母或数字。c.文字。 E、目标:学生了解多少工作需完成,了解完成的概念以及教师的期望)。最后对视觉进行结构化(利用视觉功能减少听觉历程)。 A、视觉结构:以视觉卡片、告诉学生完成系列工作。 B、视觉组织:以组织材料和空间来调整感官。 a.容器结构。 b.限制领域。C、明确的视觉线索: a.标示;不同颜色卡片;c.标记 。D、教导学生如何应用视觉线索寻找讯息)。
④进行结构教学诊断:观察学生后描述下列工作 。A、环境结构个别工作区: a.视觉上的区隔; b.家具和玩具的摆设; c.减少听觉上的干扰;d.物品的组织要清楚的标示出来;B、个人的作息:a.物品、图片、文字。b.整天的作息表或是部分的作息表。c.张贴作息表。C、个人工作系统:a.工作系统(由左到右的工作序列,使用图片、颜色、数字、文字)。b.必须有一项工作完成的概念。c.如何由一项工作续接转换到另一项工作的概念(注意:有时间更换或教学组织发生变化时,提前对自闭症学生进行预知。并以录像或图片的形式帮助他们理解所发生的事情。避免他们的情绪有异常变化)。
⑤与家长及任课教师共同制定学习时间及康复训练内容,把集体作息时间与个体作息时间相融合。
妞妞作息时间表及训练内容
时 间 训练内容 教育载体 负责人
6:30——6:40 起床 个训 父母
6:40——7:00 穿衣 个训 父母
7:00——7:20 洗漱 个训 父母
7:20——7:50 早餐 个训 父母
7:50——8:20 上学 个训 父母
8:20——8:40 摆积木 个训 袁老师
8:40——9:15 起床 个训 父母
9:15——9:30 课间活动 集体游戏 袁老师
9:30——10:00 生活语文 个训 游老师
10:00——10:30 眼间操 个别指导 袁老师
10:30——11:05 涂鸦 个训 金老师
11:05——11:20 课间活动 集体游戏 袁老师
11:20——11:50 传球 个别指导 赵老师
11:50——13:00 午餐及活动 互助小组 袁老师
13:00——13:35 剪纸 个训 张老师
13:35——13:50 课间活动 集体游戏 袁老师
13:50——14:20 组装 个训 袁老师
14:20——14:35 课间活动 集体游戏 袁老师
14:35——15:05 游戏 小组互助 赵老师
15:05——15:20 摆放桌椅 个别指导 袁老师
15:20——15:30 站排放学 集体训练 袁老师
15:30——16:00 回家 个训 家长
16:00——17:30 运动、学习 个训 家长
17:30——18:30 洗漱、晚餐 个训 家长
18:30——19:30 自由活动 互助 家长
⑥建立家校联系手册。
⑦书写教师日记。
⑧积累大量的自闭症课题的相关资料。
(3) 总结阶段(2008.8—2008.9):
① 个案分析——捕捉时机让自闭症学生开口说话;
② 作息时间表展示;
③ 撰写论文;
④自闭症学生实验前后变化的声像资料及照片的积累和整理;
⑤组织自闭症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并在艺术节中进行展示。
三、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1、课题研究的结果
从研究对象现阶段的表现上看,比课题实#p#分页标题#e#施前都有了不同幅度的进步,下面以重度自闭症学生妞妞为例,说说妞妞在课题前后的具体变化。
入校时表现: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老师,经常打同学、打自己、咬老师;不会坐、不会站;无法正常上课,满地乱跑,摔东西;无缘无故大哭大闹;每天撕书、撕本,到处乱扔垃圾;经常往褥垫、纸上、衣服上吐痰玩……总之,自闭症学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不理会周围的环境,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同学叫他们基本上没有任何反应,而且与人没有目光交流,没有时间的预期……
下面是入校时观察妞妞一节课的行为记录表:
问题行为 发作次数 发作强度 造成的后果
自伤 10 中 皮外伤或红肿
伤人(咬人) 5 重 见血
损物 6 重 不能使用
刻板行为 持续 重 影响他人
吐痰 10 重 使人呕吐
乱跑 持续 重 扰乱课堂秩序
扔东西 6 中 损坏东西
抢东西 4 重 损坏
喊叫 4 重 噪音
哭闹 2-3 中 自伤或伤人
从观察记录中可以看出,自闭症儿童严重的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他们不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同时还会给其他同学造成一定的伤害,并存在一定的危险。
下面是近期观察妞妞一节课的行为记录表:
问题行为 发作次数 发作强度 造成的后果
自伤 2 轻 轻微印记
伤人(咬人) 0 重 无
损物 1 轻 轻度破损
刻板行为 间断 中 影响自己
吐痰 1 轻 听指令能终止
乱跑 2 轻 影响同桌
扔东西 0 轻微损坏
抢东西 1 轻 轻微损坏
喊叫 1 中 声音轻微
哭闹 0 无
从观察记录中可以看出,通过结构化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感统训练,自闭症儿童的错误行为次数明显减少,他们基本上能适应正常的校园生活了。
下面是妞妞一节课的行为前后对比记录表:
问题行为 发作次数 发作强度 造成的后果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自伤 10 2 中 轻 皮外伤或红肿 轻微印记
伤人(咬人)5 0 重 见血 无
损物 6 1 重 轻 不能使用 轻度破损
刻板行为 持续 间断 重 中 影响他人 影响自己
吐痰 10 1 重 轻 使人呕吐听指令能终止
乱跑 持续 2 重 轻 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同桌
扔东西 6 0 中 损坏东西 无
抢东西 4 1 重 轻 损坏 轻微损坏
喊叫 4 1 重 中 噪音 声音较轻
哭闹 2-3 0 中 自伤或伤人 无
妞妞现状:妞妞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擦黑板、摆桌椅),增长了很多本领(跳床、走平衡木、拍健身球、骑走步车、滑滑板、剪纸),还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操、跳舞,学会了游泳,与人有了目光的交流,能用简短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能执行简单指令;最为可喜的是,妞妞能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在艺术节活动中,妞妞参加了舞蹈“拔萝卜”、“上学歌”的表演,时装#p#分页标题#e#表演、绘画比赛等)……
本课题的实施,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结构化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感统训练,通过自闭症学生行为前后的对比,对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一年时间的训练,自闭症学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但基本上适应了校园生活,同时还能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在学校举办的艺术节活动中,他们参加了绘画比赛、舞蹈的展示,在市领导到校视察工作时,自闭症学生还能与领导握手等简单的交流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自闭症学生有时还能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与同学之间有了交流的欲望;与他人有了目光的交流,同时丰富了情感,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擦黑板、关窗户、摆桌椅等。
下面摘录妞妞家长日记中的两段:
摘录:[2007年6月18日]明天孩子过生日,真希望孩子能提出一些要求:想要什么或想玩什么。我们三口人什么时候能一起到饭店吃顿饭呢?
[2008年3月13日]……今天我们终于实现了一家在饭店吃一顿团圆饭的愿望了。家长不知怎样表示感谢的心情!只能连声说:“谢谢老师……
通过家长的日记,我们也看到了孩子的巨大变化。同时也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协同教育。结构化的教学模式也适用于家庭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自闭症学生在家庭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家长有了目光的对视,和家长有了互动,语言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生活也有规律了。
2、课题研究的结论
(1)课题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认识
本课题成功实施的主要原因是以先进的TEACCH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的生存教育体系和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了结构教学化教学模式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的训练。据统计,经过结构化教学模式训练,我班5名学生中有4名自闭症儿童适应了校园的学习生活,1名在老师的指导下基本适应了校园生活。
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结构化教学模式训练是实验成功的主要因素,而使用结构教学的原因是:①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程序。②帮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安静,减少情绪反应。③帮助学生学习的更有效率。④帮助学生达到独自学习的目标。⑤控制行为:教学生正确行为。
在家庭教育中引进TEACCH理念,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现有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训练,同时归纳出家庭训练自闭症的原则:①使用简短清晰的指令;②穿插训练新旧技能;③分享控制权;④有条件的奖励,避免无意奖励不当行为;⑤运用自然奖励物,也就是使孩子的行为在行为的自然后果中得到奖励。⑥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⑦强调事物的多样形式。家长们在掌握了这七项原则的基础上训练孩子,孩子往往受益甚多,会在很多方面有显著进步。
总之本课题以TEACCH疗育计划为指导,将国外这一先进的理念充实到教育教学中,对研究对象采用了结构化教学模式,即对教学环境进行结构化,作息时间进行结构化,个别工作进行结构化和视觉进行结构化;有针对性地对每个研究对象制定了IEP和时间表,同时获得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引进了结构化教学模式,经过家校的密切配合和坚持,研究对象们在一年的训练中有了大幅度的进步,家长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本课题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本课题研究成果适用于6——12岁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训练。
四、课题研究的反思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在对没有语言基础自闭症学生训练过程中还需要制作一套能适应学生日常交流的系列沟通卡片,还需要专业人士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有些工作还需要做细。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也有很多困惑的地方。有时感觉自己还没有真正走进自闭症学生的世界,没有真正理解他们,对于他们的个别行为和情绪异常时还找不到具体原因。众所周知,自闭症的特征将跟随孩子的一生,自闭症的训练#p#分页标题#e#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需要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配合;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长期的坚持,因为有时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不能看出孩子有明显的进步,即我们所说的孩子处于平台期,如果这时候放弃训练,那么我们以前的训练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缺少专业人员的参与,缺少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缺少自闭症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场所,缺少与正常孩子进行交流的机会。
在这里要提示大家注意的是:自闭症孩子最好是早发现、早治疗、早训练,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在3岁之前就能进行相应的训练,那么自闭症孩子回归主流的希望就更大。
通过这次课题实验能够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资料,力求通过这次实验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