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孤残儿童一个家
1月15日下午,杭州市举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活动新闻发布会,市文化局、慈善总会、儿童福利院等联合向社会倡议——给孤残儿童一个家。
民政部颁布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家庭寄养是为孤残儿童、弃婴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而采取的一种养育方式。在杭州,家庭寄养模式已开展3年时间,这期间也举办过像这样的家庭寄养倡议活动,但是真正成功的家庭寄养实例属于少数。
“很多家庭要求寄养的都是健康正常的儿童,”杭州儿童福利院院长张喆告诉记者,“但是,福利院里长得漂亮的、身体健康的儿童基本上已经被领养走了,剩下的孩子大多有缺陷,不如正常孩子那样一看就讨人喜欢,一些家长趁兴而来,扫兴而归,这也让我们很失望。这几年家庭寄养工作开展得比较艰难。”
难,不仅难在要求寄养的家庭对寄养儿童的要求过高,也难在作为监护人的儿童福利院对寄养家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据了解,寄养不同于收养,办理收养手续之后,这个家庭就是孩子的监护人。在家庭寄养模式中,儿童福利院仍然是孩子的监护人,每个月要给寄养家庭一定数额的儿童生活费,定期访问寄养家庭,对家长进行培训。工作人员说,福利院对每个申请寄养家庭的经济能力、住房条件、家庭人员、照顾条件等都要考察,尤其寄养的多是身患残疾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需要寄养家庭给予更多的照顾,付出更多的爱心。
尽管一些家庭在得知这些“苛刻”的条件和要求之后打了退堂鼓,但仍有不少家庭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杭州,目前有100个寄养家庭,倪靖渝一家是其中之一,让13岁女孩徐华丹走进家中。女孩下肢残疾,并且患有轻微的自闭症,在刚来的两个月里,她睁大双眼审视这个陌生的环境,没有说过一句话。孩子的沉默,换来的是这一家无微不至的照顾。
“每天我都要对丹丹说我们爱你”,作为妈妈的倪靖渝说,“我丈夫一向不做家务,丹丹来了之后也动手做起家务了。”两个月后,丹丹终于开口叫了声“妈妈”。现在,丹丹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和正常的儿童没有任何区别。在妈妈生病的时候,丹丹会端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放到妈妈床前;在妈妈要出远门的时候,丹丹会恋恋不舍地说:“妈妈我不让你走。”倪靖渝说:“现在她就是我的女儿,我希望她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给她一个温暖的家,给她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