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至7岁孤独症52例气质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讨论0至7岁孤独症气质,为孤独症早期发现提供部分依据,协助非专科医生做好孤独症识别。方法 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在北京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诊的52例0至7岁孤独症进行气质量表评定。结果 在52例孤独症患儿中,50%表现出活动量大,难以安静做事,46.15%表现为适应性差,46.15%表现为坚持度差,44.23%表现为敏感度低。结论 0至7岁孤独症儿童在气质方面多表现为活动量大,适应性差,做事无恒心,对外界反应敏感度低。
【关键词】 孤独症;气质
儿童孤独症是儿童早期发育障碍的一种儿童精神病,因其病因不明,治疗困难,预后欠佳,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52例0至7岁孤独症儿童进行气质量表评定,试图为早期识别孤独症提供依据,及时对其进行干预训练。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在北京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诊的52例0至7岁孤独症进行气质量表评定。其诊断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十版)》ICD-10和《美国精神疾病手册(第四版)》(DSM-Ⅳ)。
1.2 方法 由0至7岁的52例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及其直接抚养人共同填写该气质量表,并对其性别、年龄、气质类型及活动量、规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分散度、反应阈九个因子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在52例孤独症儿童中,男42例,女10例,男∶女为4.2∶1。其中,就诊最小年龄为1岁8个月,最大年龄为7岁,平均4岁2个月。在五个气质类型中,Ⅰ型16例,占总数30.77%;Ⅱ型11例,占总数21.15%;Ⅲ型12例,占总数23.08%;Ⅳ型3例,占总数5.77%;Ⅴ型10例,占总数19.23%。其气质分布与北京市城区正常儿童2 067名3~7岁儿童气质特点类型分(难养型9.2%,易养型37.7%)无明显差异[1]。
其中对该量表的九个因子分析如下:(1)活动量因子:活动量大,喜欢跑动,难以安静做事26例,占总数50%;活动量轻度增多22例,占42.31%;活动量小4例,仅占总数7.69%。(2)规律性因子:规律性差14例,占总数26.92%;轻度偏强29例,占总数55.77%;规律性强9例,占总数17.31%。(3)趋避性因子:容易接近3例,占总数5.77%;开始不容易接近,后容易18例,占总数34.62%;轻度偏离31例,占总数的59.62%。(4)适应性因子:较难适应24例,占总数的46.15%;轻度偏离28例,占总数的53.85%。(5)反应强度因子:外在情绪强烈,鲜明,夸大真实感受11例,占总数21.15%;反应强度轻度偏离33例,占总数63.46%;易忽视、外在反应强度,低落,不能充分表达感受8例,占总数15.38%。(6)情绪本质因子:经常是愉快的、友善的5例,占总数的9.15%;轻度偏离30例,占总数的57.69%;外表上显得冷漠,内心愿与人交往17例,占总数的32.69%。(7)坚持度因子:听话,易受劝告,做事无恒心,遇一点挫折放弃24例,占总数46.15%。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成绩好,但也固执不听话4例,占总数的7.69%;轻度偏离24例,占总数46.15%。(8)注意分散度因子:注意力分散,做事易分心,因而会影响学习18例,占总数34.15%。注意力集中,做事学习专心10例,占总数19.23%;轻度偏离24例,占总数46.15%。(9)反应阈因子:敏感性较低,对感觉此高彼低,不善察言观色23例,占总数44.23%;对刺激敏感性高,对感觉刺激此高彼低,善察言观色3例,5.77%;轻度偏离26例,占总数50%。
3 讨论
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始于1943年,Kanner最早做出了孤独症的描述。20世纪80年代以前,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普遍较低,均在5/104以下。使用的诊断标准主要以Kanner为主,该标准的阳性率明显低于ICD-10与DSM-Ⅳ。20世纪80、90年代孤独症患病率调查的报道较多,许多文献报道超过10/104,甚至高达60/104,孤独症已不再认为是罕见疾病了[2]。
孤独症大多在学龄前起病,家长很早就会发现儿童的异常,因其语言发育的最好年龄是在4岁,所以进行干预最好的年龄也是在0~4岁。早期干预不但可以使儿童具有自理的能力,减少家庭的负担,效果好的还可以融入主流社会,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而我们做出的研究结果发现,其早期就诊平均年龄为4岁2个月,训练的最好时机稍纵即逝。况且,尚有经济条件差、地处偏僻等原因,可能使部分儿童失去就诊机会,延误了训练时机。又因其为儿童精神疾病的一种,会伴随患儿一生,故早期诊断、指导其进行干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否则,将会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苦难。
为了能帮助非专科医生更好地认识孤独症,及早地发现这部分儿童,在了解了临床上具有三大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损害,交流沟通障碍,行为刻板重复、兴趣狭窄的同时,本文对52例0至7岁孤独症儿童进行临床气质量表分析,发现其中的四个因子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发现孤独症儿童普遍表现活动量大,喜欢跑动;适应性差,较难融入周围的环境。坚持度差,易改变自己的活动内容;对外界的变化敏感性低,不善察言观色。在活动量、适应性、坚持度、反应阈四个因子方面存在明显异常。这些气质特征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3版)》得到部分解释。孤独症儿童大多有活动过度,如来回踱步、奔跑、转圈,这些也可以体现其行为刻板的部分内容。另外在人际交往方面,其对集体游戏不感兴趣,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部分儿童自娱自乐,与周围环境缺乏交往,缺乏响应的观察和应有的情感反映,象在陌生环境、对陌生人及父母是否在场亦无相应反应;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不能以适合其智龄的方式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如仅以拉人、推人、搂抱行为与同伴交往的方式。不会恰当地运用目光的注视、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人交流;使其对外界变化反映敏感性低,不善察言观色。孤独症儿童口语发育延迟或不会使用言语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与他人沟通;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学习有困难,常有无意义的模仿言语或反响式言语,代词应用混乱;即使有言语能力的患儿,也不常主动与人交谈、维持交谈及应对简单;经常重复使用与环境无关的言词或不时发出怪声;使其表现出适应性差,较难融入周围环境。另外,我们也发现孤独症儿童在进入陌生环境中,如进无人之地,碰到障碍物就绕开,不理不看,他想要取某物件时,对突然出现障碍物,也不用觉得有什么异常,只是躲开,去寻求其他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在坚持度方面看到的,他们易改变自己的活动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孤独症行为与孤独症儿童的气质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对短时间内不表现为孤独症症状,或尚未出现典型孤独症症状时,对其进行气质量表的评定,如存在这几类因子异常时,最好长期的跟踪随访工作,以便及时发现进行早期干预工作。
气质虽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并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时间的表现也相当稳定,但在后天的教育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3],且本文发现气质的部分表现与孤独症儿童特有症状有关,是否可以通过干预训练而改变,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北京市3~7岁儿童气质特点及类型分布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6:241-244,286.
2 樊越波,揭晓锋.孤独症患病率回顾.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4):439.
3 王亚娜,郭沂新.婴幼儿气质类型影响因素与智能发育关系的探讨.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7,17:2349-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