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阁
  • 首页
  • 新闻
    • 媒体关注
    • 政策法规
    • 研究进展
    • 培训讲座
    • 机构新闻
    • 视频新闻
    • 志愿之家
  • 诊断
    • 什么是孤独症
    • 自闭症的表现
    • 自闭症的原因
    • 自闭症的症状
    • 自闭症测试
    • 自闭症治疗
    • 自闭症能治好吗
    • 自闭症最新治疗方法
    • 自闭症最新研究进展
    • 孤独症的预防
  • 治疗
    • 感觉统合训练法
    •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
    • TEACCH结构化教学法
    • 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
    • PCI游戏文化介入疗法
    • AIT听觉统合
    • 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 floortime地板时光
    • 自然训练法
  • 康复
    • 感知觉
    • 粗大运动
    • 精细运动
    • 语言与沟通
    • 认知
    • 社会交往
    • 生活自理
    • 情绪与行为
  • 融合
  • 育儿
  • 文摘
  • 问答
首页 > 文摘

流行病学调查孤独症的诊断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1-11-01 点击数: 百度一下

    在人类历史上,虽然孤独症这一名词诞生的时间还很短暂,但该病本身早已存在。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关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孤独症的诊断问题。
    孤独症的诞生可以从“孤独症儿童是星星的孩子”的传说,以及1 8世纪伊泰尔(Itard)医生对“阿维龙野孩"维克多(Victor)的训练记载中窥见端倪。不过早期人们往往以猎奇的心态来看待罕见的个案,很少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普通孩子也会患的疾病。自从凯纳(Kanner)医生对孤独症作出经典性的描述后,研究者才对其发生、发展和诊断进行了认真探讨。
    一、孤独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根据国外20 世纪90年代初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孤独症患病率为0.02%一0.05%秒,男、女比例为3—4:1。但近年来从现象上看,孤独症的患病率(包括新发生的和过去已确诊的孤独症患者)有上升的迹象,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在20世纪末的调查显示,孤独症的患病率为l‰,部分地区甚至更高。一时间.有公众甚至开始恐慌孤独症是否会像疯牛病和禽流感一样流行起来。2002年,温(Wing)等对30个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在0.7%。一2.1 1%。之间,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确有发展的趋势。
    我国至今尚无全国性的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资料,1996年福建省调查了一万余名1 4岁以下儿童,确诊孤独症患儿3例.时点患病率为0.28%D。2001年,我国十几个省市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表明,0-6岁儿童精神残疾现患率为1.0 l‰,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 O.4万,其中绝大多数为孤独症儿童。2001年江苏省对2—6岁儿童的抽样调查则显示,孤独症的时点患病率为0.1225%。上述数字表明我国的孤独症患病率也与国外文献报  道相仿。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这一现实,实际患病人数不可低估。
    虽然孤独症的上升趋势还未在世界各地都得到证实,但这种情况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多数学者认为,除了调查样本的人口年龄、地区不一等统计学因素的影响外,疾病分类标准的变迁、专家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父母认识的加深是孤独症流行病统计数字上升的重要客观原因。下面就对孤独症诊断、分类标准的变迁作简要介绍。

二、孤独症诊断的历史发展
    (一)凯纳对孤独症特征的描述
    1943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的凯纳医生首次报告了11例由其命名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  (early infantile autism)患者,并将其特征定义如下(即Kanner标准):
    第一,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
    第二,近乎强迫地坚持同样的、自选的、通常是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或常规。
    第三,往往没有语言lC::l,或语言显著异常,缺乏沟通意义。
    第四,可以有正常的智力,甚至在视觉一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上表现超常。
    第五,有着正常甚至是吸引人的外貌。   
    第六,发病通常在幼儿期。
    (二)20世纪40一60年代的孤独症诊断
    这一时期,一些研究者或按照上述标准、或独自发现了一系列与凯纳所报告病例类似而又有某些不同的亚群,为了有所区别,各自冠用了不同的名称:如“儿童精神分裂症”、“不典型儿童”、“不典型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等等。这些描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术界对童年孤独症临床表现的认识,并为后来关于“孤独样障碍”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分类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时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还很浅显,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国际疾病分类手册一第六版、第七版》(ICD-6、ICD-7)与《美国疾病诊断统计手册一第一版》(DSM—I)均将童年孤独症列入“儿童精神分裂样反应’’当中,且没有作出相关的描述。
    在病因诊断上,由于受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占多数的看法是:孤独症是一种情感性的而非躯体性的障碍,父母的抚养方式不当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这种观点对孤独症儿童和其父母来说,其后果都是灾难性的:它使父母们生活在对孩子的负罪和愧疚感之中,贻误了对孩子进行有效干预的时机。
    (三)20世纪60—70年代的孤独症诊断
    随着对正常儿童以及孤独症儿童发育和语言的研究,以及瑞姆兰(Rimland,1964)等关于孤独症的生物学病因研究结果的公布,人们认识到.孤独症更可能是生理学原因所致,而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但原有观念的影响依然很大,新的研究发现和成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ICD-8与DSM-II仍然只是把儿童孤独症作为“精神分裂症•儿童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过,此时期尽管ICD与DSM诊断分类系统对孤独症的归属与描述仍不尽如人意,却并没有妨碍人们对孤独症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劳特(Lotter)在1966年提出了较有影响的孤独症诊新标准。其标准除了强调社会交往、语言与交流、重复性活动等三个基本方面外,纠正了凯纳标准中的“特殊技能与吸引人的外貌”两项,并将起病年龄延伸至7—8岁,从而基本上包含了孤独症及其各种不典型的亚分类。

加入收藏
Tag: 孤独症诊断 自闭症调查 自闭症 孤独症
上一篇:目光接触让孤独症儿童产生恐惧
下一篇:孤独症与听障(失聪)的区别是什么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祖国中医学带你走出孤独的世界
  • 自闭症教战手册(五)
  • 随机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沟通行为效果之研究(七)
  • 与自闭症人仕沟通的窍门
  • 如何教给自闭症儿童以中枢行为:训练手册(3)
  • 游泳对自闭症儿童分析研究(七)
  • 结构教学法对中部地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学习效果(四)
  • 孤独症儿童在理解外界方面的问题(二)
  • 自闭孩子有了“梦工厂”
  • 自闭症教战手册(十一)

精彩推荐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strong>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strong>

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

<strong>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strong>

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strong>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strong>

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

热门标签

自闭症
孤独症
自闭症儿童
儿童
孩子
训练
孤独症儿童
自闭症治疗
英国D&AD设计大奖
语言
治疗
行为
语言训练
能力
康复
教育
方法
自闭症康复
感觉统合
孤独症康复
家长
教学
发展
研究
症状
障碍
游戏
交流
孤独症表现
壹基金
  •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2017-2022 daodaoge.com
    豫ICP备14003647号
    SiteMap
  • 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