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可汗》刻画自闭症患者内心世界
印度宝莱坞大片《我的名字叫可汗》,刻画自闭症患者内心世界极度到位,许多患者家属看完后,都力讚该片比「功夫皇帝」李连杰主演的《海洋天堂》更写实,拍出患者的内心世界。自闭症基金会执行长刘增荣则表示:「本片对社会宣导认识自闭症可以发挥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统计,每110位出生的婴儿中,就有一位小孩患有自闭症,片中男主角沙鲁可汗饰演的角色,患的是亚斯伯格症,所有症状集于一身,现实生活中这类的状况比较少,难免有些人会觉得这角色稍微夸张。但自闭症患者的内心世界绝对值得大家关怀,加上自闭症在台湾仍是少数,希望藉着此电影,让大家认识这些族群,进而帮助他们,激发他们潜能,增进社会和谐。
许多真实世界裡的状况并没有像电影那么顺利,如片中男主角母亲接受、承认孩子患了自闭症,所以给予他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大部份台湾家庭都会逼孩子接受常规化教育,反而影响孩子学习。另一方面,自闭症患者的家属亲友的内心世界,《我的名字叫可汗》也给予适度描述。如男主角弟弟认为母亲为了照顾哥哥而忽略他,这点提醒了自闭症家庭养育孩子的观念,要让手足一起成长,使他们感受父母等同的爱。也难怪这片会被看待拍摄程度上,以及寓意上更加写实。
电影上映日期:2011-05-27
电影介绍
预告片
过去几部谈论到自闭症患者的电影,包括好莱坞大片《雨人》或是李连杰主演的《海洋世界》,这些类型影片其实都只点到为止,鲜少像《我的名字叫可汗》这么用心地诠释患者的人生种种遭遇。从孩提时期到进入社会,谈起感情论及婚嫁,甚至到民族国家等种族共爱结构。《我的名字叫可汗》用自闭症患者角度切入冷漠社会核心。
自闭症基金会执行长刘增荣表示:「大多数的自闭症者给一般人的观感是需要被照顾的依赖者,但片中的可汗以自闭症的特质「说到做到」,成功地达成自己的目标。化劣势为优势,值得世人省思、借镜。社会大众面对身旁有自闭症者,若能适时地伸出援手,协助自闭症者拥有走向世界的力量、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对社会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