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工具性社交行为引导自闭症儿童
尽管自闭症的特征之一是患者受损的社会关系,这个病在本质上却并非社交能力失调。许多被诊断出有自闭症的患者仍能学会不同的社会行为,使他们有基本的行为能力,尽管他们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通常是死记“照剧本”演出的。他们能与人做眼神接触、指着东西提出需求、问问题以便得到想要的东西、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有些人可以流畅纯熟地使用这些社交技巧,有些人只能非常吃力地做到,勉强维持自己最起码的独立生存。无论他们使用得多么流畅,他们的社交技能永远只会停留在工具性的能力,这种能力永远只局限于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而已。
即使拥有极高行为能力的自闭症患者都无法跨越的共同障碍是——了解经验分享的美好。虽然我们手边有许多治疗方法,像是密集行为改变技术或社交技巧训练,但终究是因为经验分享这部份的缺陷,剥夺了自闭症患者与社会的眞实联系。
工具性的社交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类行为与互动的对象是谁并没有关系。相较之下,经验分享是有焦点的,不同的个别互动对象能产生不同的互动乐趣,才是这类互动独特的目的。乍看之下,这个差异似乎显而易见;然而,进一步检视比较之后,要确切地辨认出工具性社交行为与经验分享的分别,其实并不容易。
工具性社交行为与经验分享有五个相似之处:
同样的行为,皆可用来达成两者的目的。
同样的活动,可以同时具备工具性社交与经验分享两种目标。
孩子玩游戏的目的可以是工具性地满足其需求,也可以是经验分享。
两种互动行为都能产生情绪反应。
相同的对话形式皆可应用在两种互动行为上。
相同的活动可以是工具性社交行为或经验分享的目的。用手指东西这个动作,可以是为了取得某样想要的东西,也可以是与人分享有趣观察的方法。眼神接触,可以是为了让人在社交情境具备基本礼貌而训练出来的,可以是为了得到想要的报酬奖品而学起来的前兆;但是,眼神接触也可以是小孩子对同伴的情绪反应,而自然流露的行为。
一般正常的孩子做活动时,能同时达成工具性社交行为与经验分享的目的。例如,两个男生玩抛接球,来练习加强自己打球的技巧(工具性目的),同时,也享受跟对方陪伴玩球的乐趣(经验分享)。
此外,这两种行为也无法藉由互动双方的情绪反应,或者观察双方是否真的在“玩”游戏来辨别。受到惊吓的自闭症儿童也会冲到妈妈的怀里,需要妈妈的安慰,这孩子会这么做,只是工具性地满足其需求。同样地,一般正常孩子跟同伴高兴玩乐、开心大笑的同时,也能进行工具性的社交行为。当参与互动者把互动对象只当成满足需求的手段时,即使能产生情绪、眼神接触,甚至其它社交行为,这样的互动都只能归类成工具性的社交行为;如果参与者加入伙伴的活动,只是为了享受自己从游戏中获得的兴奋和快乐,即使像骑跷跷板、玩大富翁这类游戏也可能是工具性的。